時代周報記者 李冰心 發自上海
作為時下與上交所國際化最密切相關的話題,國際板的推出成為業界關注焦點。“國際板”首先出現在國務院《關于2020年在上海建立金融及航運兩個中心》的文件中,提法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國內外投資者共同參與、國際化程度較高,交易、定價和信息功能齊備的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
上交所國際板漸行漸近
上海證券交易所總經理張育軍指出,就現在我國的兩個交易所來說,總體仍是本土市場為核心,投資買賣的產品都限于本國市場。“要進一步推動交易產品的國際化,上交所有一個重要的任務,要穩步推進國際板建設,吸引海外企業上市。”張育軍還透露,上交所要進一步地研究開發以境外指數為基礎的ETF產品。核心是提高上交所市場的資產配置能力,投資人要能在這里買到世界各國的產品,逐步使上海成為全球的資產定價中心之一。否則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也會有缺失。
實際上,早在2007年6月國內股市火暴升溫之時,管理層就已將上交所“國際板”列上日程,有意引優質外企登陸A股。當年10月,從上交所傳出來的消息稱,“上交所正在醞釀國際板,目前在技術上的研究已基本沒有問題,只待監管層開閘。”然而,大盤很快自6000點一路暴跌,國際板的話題迅速被一片熊牛之爭所淹沒。
正式推出尚需時日
上海“兩個中心”實施意見與中英財金對話成果幾乎同時發布,疊加了“境外企業國內上市”的相同內容,再次引爆海內外投資界對于上交所國際板的熱議。有英國官員稱,中英都表示要“立即”合作、盡快讓英國公司在中國上市,不過,目前關于外國企業何時能在中國股市掛牌尚無明確時間表,多位專家指出,上交所正式推出國際板仍需時日。
“國際板的推出肯定會影響A股的其他板塊,因此,在推出時機上一定要選擇主板走強、資金充裕的時候”,最早提出設立國際板設想的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賀強說。上海國際金融學院院長陸紅軍也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中國最近采取的一系列舉措,包括推動人民幣結算在周邊國家及地區進行試點,已經開始為海外公司在國內上市鋪路,但鑒于涉及資本市場的市場操作等諸多因素,將境外公司納入中國證券交易體系時可能會出現一些可預見的困難,這使得國際板在今年不一定能推出。身為上海市政府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方案智囊團成員的陸紅軍表示,外國企業與中國本土企業在公司規模,經營和競爭力方面都與中國公司有很大的不同。監管層出于對國內金融安全的考慮,尤其在金融危機時期,會謹慎地注意控制風險。
紅籌回歸或率先試水
由于牽涉到證監會、外管局、發改委等多個職能部門,并與人民幣自由兌換密切相關,境外企業在中國發行股票將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絕非一日之功。不過,業內人士指出,作為發展國際板的有效途徑,紅籌回歸有望近期提速。此前,上海證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主任胡汝銀也曾表示,按照順序,國際板的推出估計要等到紅籌股回歸之后。
中國移動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王建宙5月19日在股東大會后表示,一旦相關的上市辦法出臺,中國移動會立刻提出申請,希望成為首批回歸內地上市的紅籌公司。“我們可以把王建宙的話看成一個信號,這說明先前被監管部門所放棄的CDR模式可能被采用”,有投行分析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從法律主體看,境外公司和紅籌公司是一致的,推動紅籌股順利回歸A股將為國際板積累重要經驗,“如果中移動等紅籌股最終獲批以CDR形式回歸,境外公司在國內上市也可能采取這種模式先行。”該分析人士指出,境外公司如以CDR形式,由發行商存管境外上市股票,再發行預托證券在A股買賣,即可繞開人民幣未自由兌換的障礙,且即使A股未重開IPO市場也影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