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可新
“28日揭曉”說,不僅誤解了政策,也算錯了日期
昨日,負責成品油調價的機構——國家發改委價格司照常下班,市場預期中的成品油28日將漲價并未出現。
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許昆林接受CBN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目前該委并無對國內成品油進行調價的打算。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也報道稱,國家發改委希望民眾減弱對油價上調的預期。
28日國內成品油將調價的傳言,最早出自24日的中石化年度股東大會上。當時,中石化董事長蘇樹林表示,國內成品油價是否調整,要等待28日揭曉。蘇樹林的言論被市場理解為國家即將調整成品油價的信號。但顯然,這是個錯誤的信號。
此前的5月8日,國家發改委公布了《石油價格管理辦法》(下稱《辦法》),在成品油價格改革方案實施了大約半年后,第一次明確地表示,當國際市場原油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即可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
蘇樹林之所以認為28日可能會成為成品油調價的節點,是因為他認為28日距離官方公開成品油調價方案剛好是22日。但蘇樹林顯然犯了兩個錯誤:首先是計算錯了日子——28日距離官方公布《辦法》只有21天;其次,根據《辦法》,成品油價調整依據的是22個“工作日”,而不是22個自然日。
而且,新的成品油價格機制并非從5月8日開始實施,而是早在去年12月19日就開始實施了。據市場人士計算,在最新的計價期結束時,國內成品油價對標的三種國際原油(英國布倫特、阿聯酋迪拜、印尼辛塔)平均價波動率早就超過了4%的可以調價的設定條件。換句話說,官方若在28日之前就對國內成品油進行調價,也已屬名正言順。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第一個遭遇“流產”的成品油漲價傳言了。本月7日,業界曾風傳成品油價將上調,但這個連漲價幅度為多少都被描繪得有鼻子有眼的傳聞,卻最終“流產”了,據傳是調價方案在最后時刻未獲國務院批準,但自此后市場對于國內成品油漲價的預期就一直沒有消退。
自從《辦法》出臺以來,市場對于成品油調價的預期就沒有止息過。由于近段時間來,國際油價正處在震蕩上升通道,調價規則明晰之后,人們更加確信,國內成品油調價是遲早的事。
《辦法》頒布后,國內的成品油市場即進入了一種微妙的狀態。一方面,市場對于官方公布《辦法》的解讀是,這是政府在上調油價之前的一種策略,即通過先公布調價方案來平抑市場的不同意見;
但另一方面,由國家發改委價格司調整的成品油價,一直保持著對國際油價和市場傳言的“漠視”,成品油價維持不變。
為何明明已經觸發調價條件,油價卻仍按兵不動?答案盡在《辦法》中。根據《辦法》,當觸發調價條件時,官方是“可”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而不是“必須”調整價格。
“這主要因為‘保增長、促內需’仍然是當下最主要的命題,相比之下,成品油價的市場化改革方向相對變得不那么重要。”中國石油大學工商學院院長王震對CBN記者表示。
這當然是個好的理由,不過,王震同時認為,從長遠來看,市場化肯定是中國成品油價格的發展方向。“政府主要是怕投機,但應該看到,不管是市場化還是由政府掌控,投機都是會存在的,我們需要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
而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周大地在接受CBN記者專訪時指出,當下真正要解決的,是提高民眾的消費能力,而不是通過行政手段,使得人們“在同樣的貨幣條件下能買到更多的東西”。
也有觀點認為,《辦法》規定,市場狀況只是調價的必要條件,政府的決策才是充分條件,這固然為政府決策留下了空間,卻也給市場造成了諸多不確定因素。因為,越是信息不充分的地方,越是投機活動的天堂。從現實來看,投機沖動正在市場涌動,蘇樹林的言論出爐后,石油石化企業在證券市場的表現極其搶眼,而在部分城市,甚至出現了出租車司機排隊加油的情形。
如何不讓成品油價的調整演變成一場更大規模的“躲貓貓”,也是對有關部門的一種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