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高博 北京報道
一季度的信貸“沖鋒戰”硝煙還尚未散盡,已顯疲態的商業銀行自4月份以來紛紛進入休整期,這種疲態在5月份得以繼續。
“我感覺現在才進入到一個正常階段,沒有了一季度的大干快上,現在的貸款數據應該才是比較真實的需求反映。”某國有銀行總行信貸部人士指出。
說這話的時候,5月份已經過去了26天。從前26天的信貸數據表現來看,信貸增長比4月份還要疲軟。
“這個月新增貸款最多可能不會超過5000億元。”采訪中,多位銀行人士根據現有數據和經驗給出了這樣的判斷。
5月份的低落,既有新增貸款需求疲軟的原因,又受企業還款意愿較強的影響。整體而言,在實體經濟未有實質好轉之前,信貸的需求已經難以支持未來貸款的高速增長,在摒棄了“早放貸、早受益”的季節性因素后,銀行從二季度向理性回歸。對5月份而言,對公貸款疲態難支時,唯一的亮點在于個人按揭貸款業務的顯著復蘇。
回望前5個月來,各銀行貸款演繹的戲劇般的沖高回落過程,一方面折射出現有考核體制的強大輻射力,另一方面,各銀行的長期策略與短期視角的傾向亦得到明顯體現。
貸款繼4月回落
回落!繼續回落!
這成為二季度以來,信貸增長的主旋律。
記者了解到,截至5月26日,多數銀行的信貸增長并不樂觀。占市場半壁江山的四大行,5月前26天的數據表現并不理想。
工行截至5月26日,公司貸款項下依舊負增長,雖然個貸有所增長,但是基本與對公貸款的下滑沖抵,唯一的增長來源于票據的增長,約為200多億元。
建行對公貸款前26天數據也只有區區幾十億元,個貸沖高200多億元,票據融資有所下降。截至5月27日,建行的當月新增貸款達到360多億元。
中行數據前26天約400多億元。
與4月份相比,各行5月前26天的數據顯著下滑。
4月份,建行新增貸款700多億元,工行與農行合計不足800億元,中行近800億元。四大行合計約為2200億元。根據央行公布的數據,4月全國新增貸款約5900億元。
商業銀行人士預測,5月份可能會繼續出現月底沖高現象,但是這個力度不會很強。
建設銀行研究部高級研究員趙慶明分析,每年的貸款在5月份都會出現季節性回落,低于4月份的新增貸款增長。央行公布數據顯示:從2004年到2008年,4月份的新增貸款分別為:1995億元、1420億元、3288億元、4220億元,而5月份的新增貸款分別為:1132億、1078億、2206億、2473億,均低于4月份。
綜合上述歷史規律分析,考慮到月底沖高因素后,今年5月的新增貸款很難突破5000億元。
事實上,5月份的回落已經顯示在各銀行分支行業務的疲態中。
某國有銀行北京分行人士指出,該行5月份前26天的貸款余額較4月份是負增的。“大的基建項目很多都在一季度搶拼完了,后面會進入一個緩慢的釋放期,而實體經濟尚未復蘇。”他說。
另一家國有銀行深圳分行的人士也表示,當月新增貸款基本上沒有。
某股份制銀行寧波分行的人士也告訴記者,4月份發放了不到3億元的大項目貸款,5月份還沒放過款。
多家商業銀行人士表示,5月份的回落主要受到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是客戶信貸還款意愿強,二是新增貸款需求乏力,實體經濟并未有實質好轉。
建設銀行北京某支行負責人表示:“現在銀行很頭疼的就是企業的用款替代。”即大客戶在發行中票或者短期融資券等之后,直接就會用來歸還銀行貸款,這在北京這一央企集聚的地區尤為明顯。
新趨勢
在經歷了一季度的“貸款大躍進”后,銀行在二季度的放款少了許多水分,有了更多“真實性”。當各大行各自坐擁數千億的貸款規模后,銀行開始進入信貸的結構調整期。票據融資轉貸款、短期貸款轉中長期成為未來的趨勢。而個貸業務在5月份的異軍突起,成為點綴在對公貸款萎靡的基本面上的少有亮點。
中行某人士介紹,以該行為例,以前數月該行票據融資占新增貸款規模一直保持在30%以上,而5月份這一比例下調到20%以下。
工行某人士也表示,該行的策略非常明晰,主盯基礎設施建設類貸款,而這類貸款多以長期項目貸款形式存在,在信貸結構上,工行從去年就已經開始介入調低短期流動資金占比,而以針對貨物流與現金流的貿易融資產品替代。
農行某分行人士告訴記者,該行在最近已經調整了對于票據業務的規定,當票據融資超過當月新增貸款50%的,總行一律提高票據融資專項資金價格,以此控制票據規模。
做出上述調整,實際是一種必然。一季度以相當比例“水分”及低收益票據融資而撐起的龐大信貸數字,注定難以為繼。商業銀行著眼于資產收益的提高,必然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調整負債結構、降低負債成本;二是調整資產配比,優化信貸結構。
在商業銀行授信遠遠大于企業實際用款需求的格局下,個人住房按揭業務的凸起成為5月份信貸的亮點。
深圳和上海的商業銀行個貸部門人士告訴記者,從今年年初開始,上述兩大城市的個人按揭貸款業務就開始復蘇,4、5月份復蘇更為明顯。
以某股份制銀行上海的數據來看,該行前4個月的按揭貸款就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的增量。
而北京地區,房產交易的復蘇要從4月份開始。
央行北京營管部的數據顯示,截至4月末,北京轄內中資銀行機構(不含農商行)個人住房貸款余額2331.2億元,比年初增長42.5億元,扭轉了自2008年5月以來個人住房貸款當月發放額低于當月償還額的局面,個人住房貸款呈現增長態勢。1-4月個人住房貸款當月發放額分別為35.8億元、28.7億元、86.4億元和92.7億元,其中4月份個人住房貸款發放額創2008年以來單月新高。
事實上,這種復蘇絕非北京、上海、深圳等房價高企地區。從各大行的5月份前26天新增貸款情況來看,工行的個貸新增200多億元,中行的個貸約占新增貸款的半壁江山。
個貸的異軍突起,一方面是由于對公貸款的急速回落而彰顯;另一方面也與全國房地產業的交易復蘇密不可分。
目前,各個商業銀行已經敏感捕捉到這種新趨勢,調整策略轉攻個貸業務。
中信銀行某人士透露:“對公客戶爭奪已經進入白熱化狀態,空間有限,個人業務質量還不錯,成為大家的營銷重點。”
北京地區,記者就收到了夾在報紙中的某股份制銀行的“轉按揭”單頁廣告。其中聲明,可享受30%優惠折扣利率,最長貸款期30年,免擔保及墊資等手續費用。
除了個貸之外,在對公貸款上,部分銀行也開始將營銷重點從前期的一味拼搶政府基建類貸款轉向制造業領域。
寧波一家股份制銀行人士告訴記者,去年底到今年初,總行策略是加快信貸投放,重點支持政府信用類貸款。而從二季度開始,總行提出政府項目營銷難度變大,不可多得,要適度支持各地區龍頭的制造企業。
銀行凸顯差異化
伴隨著這場轟轟烈烈的信貸爭奪戰進入暫時的平靜,各家銀行的信貸業務差異化也日益明顯,在市場份額與格局悄然變化背后,各銀行的短期視角與長期策略顯露無遺。
1月份,建行以2551億元的新增貸款傲視群雄,甚至多于向來的市場老大工行近30億元。而中行則以1500多億元屈居第三。且建行和中行的票據融資占比明顯低于工行和農行,顯示出自2008年11月底以來調整季度營銷策略后,在項目儲備上的良好積蓄。相比而言,工行和農行的項目儲備顯得并不充分。
2月份,工行信貸依舊表現不佳,當月該行新增貸款859億元,且依然以票據居多。在此情況下,工行高層下達指令,加強貸款營銷力度,對政府基建類貸款給予了一攬子靈活政策。3月份,工行以3095億元的新增貸款,一舉奪冠。實現一季度新增貸款6475億元的歷史記錄。
而此過程中,建行則在3月份的最后兩天,因為總行對信貸“踩剎車”,在當月新增貸款滑至四大行之末。盡管在3月31日下午4點之后采取補救措施,但為時已晚。
業內人士透露,從前4個月的數據看,中行是相對較為穩健的增長行,而工行則呈現大起大落態勢,4月份新增貸款滑落至不到500億元,5月份更遜于4月。農行屬于四大行中票據占比最高的銀行,其資產收益率冷暖自知。
較為出乎意料的是建行。以基建類貸款見長的建設銀行,恰逢4萬億投資啟動,今年似乎并沒有表現出額外的優勢。其在5月份的對公貸款的急速回落,顯示了其客戶營銷和項目儲備的不足。
對此,某國有銀行信貸審批部門人士指出,銀行的信貸的變化折射的正是其經營策略和執行力。
就中行來說,今年體現出較強的執行力。為了削弱時點考核弊端因素,中總行每天都會給下面各分行出一張“報告”,該報告顯示了該分行在總行每天的考核情況。并且,會根據完成各項指標計劃情況、市場份額、新增業務額趕超同業的情況、業務結構的調整、重大項目營銷等指標,層層遞進進行審核。
而對于有的大型國有銀行來說,則依然沒有改變“時點考核”的習慣,導致貸款出現“月末沖高、月初回落”的典型特征。
另外,某國有銀行北京分行人士指出,到半年的時候,各大行的業務格局與市場份額變化可能會呈現更加明顯,“一些銀行不是輸在戰略上,而是輸在執行力上”。
比如,其透露,該行的債券主承之前占市場分額為30%左右,但是如今已經滑落至9%,而主承丟失之后直接導致的就是對公貸款被客戶大量還掉。另外在客戶營銷上,總分行之間、不同業務部門之間的不協調,產品創新的束手束腳等,也會導致大量優質客戶的流失。
這些問題的背后,體現的正是銀行核心競爭力所在之公司管理能力的薄弱。
他認為,出于對理性的商業化運作的共識,國內的商業銀行應該改變“善于打硬仗、善用沖時點、善于搞運動”的短期營銷特征,而趨于長期價值和品牌的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