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國忠
迄今為止,大多數人還在盼望著過去泡沫時代的回歸。那個時代的確非常美好,所有東西都在漲價,人們毫無原因地富有起來。因此,目前許多栽在結構性產品上的人,把他們的希望都放在了泡沫年代的復興,以求擺脫房地產價格下跌的困擾。目前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中國驚人的貸款增長數據上。設想一下,如果所有的資金都進入了股票和房地產市場——中國的銀行,是那只拯救世界的功夫熊貓嗎?
其實,這些信貸資金的作用并非人們所想象的那樣好。據我所知,這些資金大部分進入了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房地產開發商的貸款也被展期,而抵押品就是那些還未出售的商品房,應收賬款也被貼現。還有,三角債務也被銀行貸款所取代。銀行系統通過擴大信貸規模來支持企業部門的資產負債增長。從2008年12月至2009年3月的這四個月內,新增銀行貸款達到5.4萬億元人民幣,信貸規模同比增長18%。原本因銷售形勢變差而停滯的企業貸款,也在同期增長了2.3萬億元。這些錢可能是由貸款轉化為企業存款的,而新增貸款與新增企業存款之間的差額——這3.1萬億元,可能已經從企業部門流入到經濟的其他領域。
為什么企業借了錢,然后又把這些錢給存起來呢?
首先,把三角債轉入銀行資產負債表是其主要目的,如果能夠把應收賬款按照100%來貼現,那么企業當然愿意把應收賬款轉為銀行存款。其次,地方政府和企業擔心信貸政策可能收緊。因此,企業通過立即接受支付款、然后把錢存入銀行以備將來使用。第三,在某些情況下借款成本甚至低于存款利率,許多民營企業甚至已經開始利用這個機會進行套利了。
如果減去這些重疊的貸款資金,那么“真實”貸款增長只有7750億元,雖然也很高,但是并不足以讓人吃驚。換句話說,迄今為止貸款激增僅僅是一種流動性現象。“真實”貸款中的很大部分可能已經用來支付拖欠的工資。還有數量不明的部分貸款流入了股票市場。如果從3.1萬億元中減去這部分資金,那么流入真實經濟的資金非常有限。
“激增”的貸款可能已經穩定了企業的財務狀況,工人薪酬得到償付也能夠緩解社會矛盾,還制造了一個小小的股市泡沫,令個人投資者有所慰藉。
但是如果說到創造真實需求,那么還相差甚遠,而且也不應該這么做。企業部門已經嘗到了產能過剩的苦果,為什么他們還要把貸款投入到產能擴張當中呢?
釋放流動性來穩定經濟形勢,是一種短期的解決方案。它不能解決中國經濟的問題。中國“投資+出口”的經濟模式已經達到了轉折點。過去5年驚人的出口增長,部分源自全球經濟泡沫。隨著泡沫破滅,中國的出口總額也回歸到正常水平。更加嚴重的是,相對世界而言中國經濟的基礎過大,因此難以支持其在未來的快速增長。這就表明,除非有一種新的增長模式很快建立,否則中國經濟可能在未來幾年經歷低速增長。
中國是出口驅動型的經濟模式,如果全球經濟持續低迷——這種情況在未來5年很可能發生——中國就必須通過重大轉型,憑借不同的經濟模式來實現高速增長。而這其中的關鍵,就是促進居民需求。
盡管如此,由于中國的居民收入和財富水平比較低,因此消費需求也比較弱。除非上述兩個問題得到解決,否則談論刺激消費需求就只是一廂情愿的想法。中國已經嘗試拉動內需長達10年之久,如果激勵政策有用的話,那么早就該見效了。例如消費券,僅僅具有短暫并且是本地化的影響。
就算做實社保基金或者普及醫療保障,也不會解決這個問題。
但是,有兩個政策可以立即改變這種情況。首先是將房地產價格調低到每平方米相當于一至半個月的工資水平。如果按照國際標準來比對,這一水平仍然不算低,但是卻可以將居民的財務負擔減輕很多。現在,如果一個住在城市的男人想要結婚,必須要靠三代人來共同出錢購買一個住房。如此沉重的財務負擔,嚴重地限制了居民消費。
政府有能力使房價降下來,因為超過一半的房屋購買成本,是政府征收的土地成本和稅收。
第二,政府可以將國有企業的股份分配給民眾,如此大規模的轉移支付,能夠使市場經濟中的每個人都成為股東,可以確保未來幾十年的穩定。
財富的轉移支付能夠維持未來幾年中國消費的高速增長,這也會營造一個繁榮的勞動力市場,促進工資水平提高,這又會進一步刺激消費需求。
盡管全球經濟徘徊不前,但是中國卻有能力把本國經濟重新帶入高速增長的通道。這不僅需要真正的改革,也需要時間。我猜許多人可能更希望利用簡單的方法:說市場會漲,投資者大舉買入,然后我們就重新回到那個泡沫時代。但是,這次恐怕不同,只有改革才能帶領中國經濟重返高速增長通道,并且帶來下一輪牛市。功夫熊貓的招數不會奏效的。
(作者系獨立經濟學家。王蔚祺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