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郝春明
中國的石油需求量在下降,國內生產總值(GDP)為何出現較快增長?國際能源署(IEA)近期發布的《全球石油市場報告》對中國經濟統計數據的可信度提出了質疑。
IEA認為中國政府公布的經濟增長資料過于樂觀。其理由是,中國政府公布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長6.1%,但當季石油需求量下降3.5%的情況不符,與異常疲軟的電力需求也不相吻合。它“執著的認為,要與中國政府公布的經濟增長水平相符,中國石油需求的增長應該更為強勁才行,除非收入彈性發生了巨大變化。5月15日,《 華爾街日報》根據有關國際組織報告編發了對中國經濟資料質疑的文章。
對于《 華爾街日報》報道以及有關國際組織的報告中的觀點,國家統計局有關負責人昨日表示,該種觀點缺乏論據,而且有些觀點還是引用民間咨詢機構的結論,這一做法是缺乏嚴肅性的。“拿經濟總體增速與部分能源消耗增速的數據進行對比,犯了總體與部分對比的錯誤”。
該負責人表示,國外也出現過經濟增速與用電量變化不一致的情況。比如美國2001年電力消費下降3.6%,而國內生產總值增長0.8%;1991年電力消費增長5.0%,但國內生產總值下降0.2%。
許多經濟學家都認為,不能簡單地用石油或電力消耗這樣的數量指標去推算GDP那樣的“增值指標”。
為什么3-4月份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了7-8%,而用電量卻下跌了4%呢?就此,瑞銀集團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汪濤給出了自己的分析。考慮到過去中國GDP數據曾經存在的問題,一些投資者認為使用實體經濟活動指針如用電量,來考察經濟復蘇的真實速度會更可靠一些。然而,當工業生產大幅波動而且各行業冷暖不一的時候,通過用電量來考察經濟整體運行情況不一定更可靠。
汪濤認為下面幾個關鍵因素解釋了用電量最近幾個月的持續下跌:1、一些能源密集型工業的生產下跌或持續疲軟;2、相對能耗高的工廠/設備減產幅度更大、關停更多;3、在一些行業,生產先于實際需求恢復、從而導致了存貨增加,存貨的增加抑制了當前的生產,并且在未來需求更強勁地復蘇時可能會繼續抑制生產。
那么,為什么經濟刺激方案、以及伴隨而來的貸款的強勁增長到目前仍未能使鋼鐵和其他建筑材料的需求強勁復蘇呢?汪濤說,首先,在宣布經濟刺激方案、銀行貸款增加,和基礎設施項目的實際開工建設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時滯(至少幾個月)。項目審批、資金到位、土地收購、設計方案的最終確定,都需要時間。其次,房地產建設活動仍然疲弱,而房地產建設在鋼鐵需求中通常占據著很高的比重,這也部分解釋了目前金屬和原材料需求的疲軟。
汪濤認為用電量將在今年晚些時候反彈,但這種復蘇可能會滯后于:1、金屬和原材料需求更強勁的復蘇,而這一復蘇要在基礎設施相關的投資開足馬力、住房建設開始增長的時候出現;2、現有的產品存貨得到消化。因此,在2009年,我們會看到疲弱的用電量與相對較強的工業生產及GDP增長同時并存。
以上強有力的分析和論證,反證了IEA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中國,從而犯了盲人摸象的低級錯誤。結合中國的特殊國情,諸如巨大農村市場及其服務業的巨大發展空間,中國城鄉居民的人均消費偏低蘊含的巨大消費潛力,特別是深化體制改革所可能引發的巨大經濟增長能量,與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國際機構在研判中國經濟運行的數據時,需要再多做一些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