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宇
2009年年初,李寧內部從CFO到行政部部門經理等管理層都進行了新一輪變動。人事變化的背后,策略也在否定、肯定之中更替。
面對后奧運的新發展周期,二三線區域市場之爭、產品設計研發的短板、營銷策略的再定位以及國際化問題上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李寧未來的每一環都是未知的征程。
誰是競爭對手?
許多人已經看到,李寧的險境,與耐克、阿迪達斯有關。
這是老對手的游戲了。李寧是國內體育品牌的第一梯隊,它不僅要考慮耐克、阿迪達斯等跨國公司的競爭,還要同時兼顧國內其他體育用品品牌的競爭。對于其他國內體育品牌而言,只要超過李寧就行了,但對于李寧來說,任何時候似乎都不是該真正慶功的時候。
“李寧真正的壓力來自于耐克和阿迪達斯。”曾經研究李寧案例的中歐國際商學院市場營銷教授王高說,“實際上,渠道、價格兩個優勢如能持續,市場表現也還可以,但如果優勢不在,品牌、產品研發能力的劣勢仍在,局面就糟糕了。”
而散失的渠道優勢是李寧目前已然公開面臨的問題。北京奧運會之后,阿迪達斯在國內的開店速度非常之快,不僅如此,其大中華區副總裁畢寶元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未來注意力將放在中國更廣闊的二三線市場。
有知情人士透露,阿迪達斯、耐克等品牌的快速滲透與強勢的渠道商有著密切關系,渠道商出于對利潤的追逐,永遠選擇代理大品牌。
對于日漸變成“鄰居”的阿迪達斯、耐克,李寧原來所謂的優勢現今正在淪為幌子。
而價格上的優勢在王高看來,同樣岌岌可危。“從歷史上看,中國企業有成本優勢,可現在的問題是,大公司制造基地轉移到中國,耐克、阿迪達斯、李寧、甚至安踏幾乎都是共享同一個工廠,成本上未必有優勢;同時,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的提升,耐克、阿迪達斯已開始將生產基地逐漸轉移到東南亞。而李寧本身成本就不比耐克、阿迪達斯低,但價格還比它們低,導致其利潤更薄。更為重要的是,耐克、阿迪達斯也開始做低端產品,現在花300~400元就可以買到其不打折的鞋款。”王高說。
國際化幻境
“當臺風襲來的時候,豬都會飛”,這話被形容為市場上的供不應求。在中國經濟最為迅速發展的時間段里,很多企業因為突然膨脹的市場需求而忽略了品牌與研發。
李寧等國內體育品牌大都是這一結果。王高認為,從李寧的角度來看,如果說二三線城市還有進一步可挖掘的空間的話,進一步拓展并鞏固這些市場是必須要去做的事情,但從更長遠的結構來看,二三線城市之外已經沒有其他市場了。
“農民穿著李寧的鞋去種地肯定不是李寧想要的,它要做一個嚴肅的體育品牌。要不就去主攻一線市場,但它能力上又不具備,消費者在選擇購買時,李寧并不是首選品牌。”王高說。
品牌價值,是李寧與耐克的差距所在,也是導致李寧“中國耐克”商業邏輯消亡最直接的動因。
品牌重塑期,足球、籃球是成為領導性品牌必須要抓的兩個項目,李寧公司內部稱之為主流項目,而簽約李鐵、奧尼爾、西班牙隊等都是這個策略之下的作為。但現在,顯然,羽毛球隊成為李寧新政之下的寵兒。
實際上,無論是簽約伊辛巴耶娃,還是簽下國家羽毛球隊,都是在尋找過程中努力的方式。前者更注重品牌的國際影響力和專業性提升,而后者則更側重于在本土市場上的影響力。
記者注意到,今年3月以來,伴隨著李寧的豪言壯語,媒體一直在炒作李寧的國際化。
2018年要成為世界前五大體育品牌公司之一的李寧,在2001年開設了第一家海外形象店。
一晃8年過去,2009年到2013年被李寧制定為上市后第二個5年戰略階段,李寧會繼續試探國際市場,對此,王高指出:“對李寧來說,需要問的問題是:走出國門,到國外賣東西,是不是就可以簡單地理解成是國際化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