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滾動新聞 > 中國精神-汶川地震周年紀念 > 正文
■本報記者 廖鴻翔
歷史將銘記這一刻,“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帶給我們民族巨大的傷痛,而在抗震救災斗爭中迸發出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偉大精神始終鼓舞著我們。但災后重建不能僅僅依靠一股子沖勁,科學重建更為重要。災后重建要實現“又好又快”,就必須提升科技含量,不但要通信建設水平,更要提升通信觀念,才能借助災后重建的契機實現通信業的全面協調發展。
自2008年5月26日,中國電信成立“通信網絡災后重建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著手災后重建工作算來,已近一年。一年來,中國電信共投入重建資金約86億元,在四川共恢復重建移動通信基站2170個,通信光纜12075皮長公里、電纜3788公里,業務用房13.1萬平方米。通信恢復工作開展的極為迅速。
同年6月,中國電信已經恢復99%以上具備恢復環境條件的鄉鎮及所有縣城的基本通信,通信能力基本達到災前水平。8月,中國電信四川公司已經100%完成受災鄉鎮以上局房的維修或加固,具備條件的縣以上光纜線路恢復到震前水平,行政村具備條件的基本恢復到震前水平。同時,陜西和甘肅的通信重建也在快馬加鞭。中國電信在陜西漢中災區完成災后重建項目59個,投入資金510萬,在甘肅投資697.66萬元,對143個農話點進行動力環境監控,加強集中化維護管理能力。
但僅僅是快速是不夠的。重建不是簡單的恢復,而是提升式發展,恢復重建與發展建設是相輔相成的,短期內是要快速恢復,但是不能僅僅為了恢復而恢復,而應該考慮更為長遠的發展需要。
中國電信的光進銅退更像是這樣的一個開始。同時,光進銅退的進程更多的考慮了因地制宜的需要。在成德綿平原丘陵,中國電信采用NGN、光進銅退、3G等先進的網絡技術手段進行通信網絡的重建,實現光纖到樓、光纖進村。針對龍門山脈高山區,則采用無線、有線相結合的方式,采用光纜多路由、微波、衛星等多種方式保障網絡的安全性。對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區,中國電信重點發展無線通信,加強移動、衛星、微波等技術應用,同時對光纜線路一類的基礎設施恢復重建關注集中覆蓋。
除了廣泛采用新技術提升災區通信網絡之外,中國電信正在加大力度在災區為提供融合新業務做準備。而融合業務將大大提高災區的信息化服務水平,深刻改變災區人民的思維觀念,更快實現經濟振興,進一步縮小與東部地區的發展差距,實現真正的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