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肖曉芬
“5·12汶川地震”已經悄然過去整整一年了,這次百年不遇的天災帶給人們的傷痛也許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平復。但在大災面前,包括志愿者、企業、全體公民貢獻出的大愛,將成為歷史上值得紀念的一頁,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在紀念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際,《每日經濟新聞》推出了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來企業捐贈榜。可以說,這是一次企業公民社會責任感的大覺醒。而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慈善和公益的行列,正是一個社會文明和進步的標志。
企業成慈善捐助主力
一年前的“5·12”,地動山搖發生時,成千上萬的志愿者加入到災區救援中,社會各界紛紛捐款捐物。據了解,由于去年地震、雪災等重大自然災害,去年的社會各界捐贈總量出現了較大的增長。根據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的數據,2008年中國接受國內外各類社會捐贈款物共計1070億元,是上一年的3.5倍。而據有關機構統計,在去年社會總的捐贈額中,地震捐贈占到六、七成。
過去幾年是中國民營經濟快速發展的幾年,同時也是中國民營企業家慈善意識大大增強的幾年。去年,僅汶川地震的捐贈中,就有六成來自內地的民營企業。據統計,汶川地震的捐款達到800億,從捐款結構看,海外捐款占比例很小,國際社會捐助12億元人民幣,中國港、澳、臺地區捐款加起來30億元,而最大部分是來自內地,其中超過60%的捐款來自于民營企業。正如福布斯在不久前發布2008中國慈善榜時指出,“民營企業及企業家已經構成了中國慈善捐助的主力。”
此外,記者注意到,除了現金的捐贈之外,很多企業都在第一時間向地震災區捐贈了大量的急需物資,包括各種應急生活用品以及通訊器材,甚至有很多企業家多次親赴災區實施救助,比如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光標等。
據了解,在四川大地震發生后的第一時間,華為公司作為中國最大的通信設備供應商,派出了包括公司高層、技術人員等在內的20支隊伍共196人,在災后第一時間奔赴救災前線,投入到當地通信網絡的重建與維護中,共捐贈了價值1億元的電源、基站等應急通信設備,其中包括由成都軍區空投的4000多部超長待機CDMA手機。
愛心在災后延續
其實,災難只是短暫的瞬間,真正艱難的,是災后重建的漫長過程。災區所需要的,也不僅僅是災難發生時各界火山噴發般的愛心,而是更長久的關注與支持。
令人欣慰的是,直到今天,在地震過去一周年后,還有不少的企業以他們各自的方式繼續參與到熱火朝天的幫助災區重建家園的工作中。
在去年的捐款中,萬科的 “捐款門”事件一度成為關注的話題。在股東的支持下,萬科最終宣布出資1億元支援災區恢復重建工作。
去年12月31日,由萬科捐建的四川綿竹遵道鎮學校主教學樓及衛生院綜合樓交付儀式在四川遵道舉行,成為震后首批企業捐建的永久性公共建筑。
類似的企業還有很多,這些企業公民,正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著:大愛無形,當抗震救災的洪流過后,還有很多企業堅持著,做災后重建的涓涓細流。
無論企業進行捐贈的出發點是公益角度還是企業的戰略,無可否認,企業捐贈意識的提高,是一個社會文明和進步的表現。隨著捐贈行動的持續性和系統性,企業公民社會使命感的增強,無論在怎樣的困難面前,都能形成一股堅不可摧的力量。
汶川地震這場災難以及讓我們看到的“大災大愛”將載入史冊,同時,這也將成為企業公民們在探索企業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的歷程中一次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