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周報記者 張偉湘/文
5月4日以來,香港股市每天的成交量均保持在700億港元以上,5月7日,甚至達到1000億港元。在這背后,據說與海外流入的大量資金有關。
據香港金管局披露,紐約時間5月5日,該局在美國市場一共3次入市拋售港元,總額達112.38億,以此保護香港的港元于美元的聯系匯率。而在5月4日,香港金管局也在美國市場拋售了大約27億港元。
香港匯盈證券董事謝明光認為,港元與美元的強方保證在7.75港元,如果香港金管局大舉入市拋售港元,不斷注資入市場,證明目前海外的資金正在積極進入香港市場。一位荷資銀行高管告訴理財周報記者,根據該行市場分析,截至5月7日,香港市場大約有2000億港元的結余。換句話說,這筆資金已相當于香港股市日成交量的2倍以上。
冷石投資執行董事曾凡向理財周報記者分析,大量資金涌入香港,不排除海外基金和投行集體看好中國市場,由于內地的A股市場尚未對所有海外投資者開放,不少大型投行也只能靠有限的QFII額度進行投資。因此,中資股幾乎占一半,并且非常開放的香港市場應該能夠吸引這些資金。
據高盛此前的研報顯示,該行認為,在俄羅斯、巴西、印度和中國這四個新興市場中,中國經濟有可能率先復蘇。高盛與摩根士丹利一樣,是對香港市場影響最大的兩家投行之一。
摩根大通領銜沖入中資藍籌
某種程度上,高盛的推斷正在得到市場印證。據理財周報記者不完全統計,自4月30日起,香港聯交所就披露了超過15宗海外投行增持中資藍籌股申報。而這一數字,還不包括其他小股東在二級市場和場外的增持。根據聯交所規定,只有當機構持股比例超過5%時才需要披露。而在場外交易,如果買賣股票不超過這一比例,也無需披露。
2007年8月香港股市大跌時,某機構一夜間透過場外交易減持了約1%的中國鋁業,接手的基金由于內地出臺港股直通車政策第二天獲利超過1億港元的傳聞至今仍在香港基金圈內流傳。
這一次,情形再次有點類似。
4月下旬,香港市場由于突發的甲型H1N1流感而驚恐不安,短短的兩個交易日內,恒指就從15900高位直落至14700點,不少香港投資者都懷疑SARS跌市重臨。香港金融公司乾坤燭創辦人李政平在投資簡報中認為,這一突發事件確實影響了他對市場的判斷。錯過了最好的建倉機會。
不過,以摩根大通為首的海外投行,卻抓住了這一天賜良機,大舉吸納中資藍籌。
據聯交所披露,4月30日,摩根大通購入1020萬股中煤能源H股(01898.HK),如果以均價6.80港元計算,當天摩根大通約耗資7000萬港元。
無獨有偶,當天,摩根大通除了增持中煤能源外,還增持了中國國航H股(00753.HK)920萬股,持股比例從4.94%上升至5.15%。如以均價3.7港元計算,摩根大通耗資約3400萬港元。
在之后的幾天里,摩根大通一鼓作氣,又增持了中海集運H股(02866.HK)810萬股,耗資約1700萬港元。
瑞銀也不甘示弱,繼摩根大通增持中煤能源后,5月4日,該行也買入中煤能源578萬股,約耗資4000萬港元。在中海集運的增持力度上,瑞銀甚至比摩根大通更大,5月4日,瑞銀增持了1168萬股,耗資約2300萬港元。
“實際上,敏銳的投資者也許能發現近期海外投行增持個股的不同之處。”曾凡說,“那就是海外投行熱衷于選擇大盤藍籌。”
前文所述的中海集運、中國國航和中煤能源都是恒生國企指數的成分股。“這與過去投行也投資諸如哈爾濱動力、昆明機床甚至儀征化纖這樣的中小盤股截然不同。”
曾凡認為,此次海外投行的建倉行為有可能部分屬于被動式建倉,一部分是來自客戶的壓力,一部分是來自同行的壓力。不過,被動式的建倉不可能出現前期那樣的大手筆。
4月中旬,摩根大通曾一次斥資10億港元購入工商銀行,而另一家投行也斥資3億港元購入招商銀行。
部分投行和大股東乘機減持
不過,在一些投行增持的同時,也有部分投行減持。
其中,較大的投行拋售有5月1日瑞銀賣出馬鋼股份H股(00323.HK)1536萬股,約4000萬港元。
而最大的大股東減持則是人和商業的大股東通過Shinning Hill和Super Brilliant兩家投資公司減持了1.99億股,約套現3.18億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