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宋焱
“繼續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引導金融機構合理增加信貸投放。”這是央行日前在其發布的一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中,就下一階段如何繼續落實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提出的一項具體舉措。
“從實現‘保增長、擴內需’的目標來看,充裕的流動性和合理增加信貸投放,繼續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引導金融機構合理增加信貸投放,是落實適度寬松貨幣政策,保證貨幣信貸總量滿足經濟發展的必然需要,這將繼續為實體經濟回暖創造條件。”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告訴本報記者。他認為,在經濟刺激背景下,大規模信貸的主要目的是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保證在金融危機過程中,經濟體系不致出現流動性不足的情況。從一季度我國經濟運行的情況看,短短三個月內,新增人民幣貸款量不斷躍升,連續突破1萬億元,并累計達到4.58萬億元,呈近乎“爆炸式”的增長態勢,銀行體系充裕的流動性成為經濟回暖的重要條件。
他進一步表示,在中央出臺了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之后,目前各投資項目仍處于陸續啟動階段,滿足項目建設的信貸資金需求,需要央行繼續加大貨幣信貸投放的力度,進一步體現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尤其是考慮到國際金融危機的繼續深化,只有仍保持信貸一定力度的增長,才能夠穩定住市場信心,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正如此前央行一季度例會所指出的,“在國際金融危機的特殊環境下,近期我國貨幣信貸適度較快增長利大于弊”。
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為經濟形勢所需,但從資金使用效率上看,新增貸款能否有效流向實體經濟?此次報告指出,“快速增長的貨幣信貸與相對緩慢的實體經濟存在反差”。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何德旭分析,這種反差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受到宏觀市場環境的影響,企業對經營前景預期普遍看淡,投資意愿并不強烈;另一方面是由于固定資產項目尚未到位,導致了一部分資金閑置,而在股市持續低迷和房市調整的背景下,相當一部分資金回流到銀行體系。
何德旭認為,上述反差表明,目前信貸資金對社會投資的帶動效果仍不理想,信貸增長的質量仍需進一步提高。但他同時指出,近期數據也透露出一些積極信號。央行數據顯示,伴隨著一季度信貸的投放,M1和M2增長率均明顯加快,M2和M1增長率的“剪刀差”也在明顯縮小,從1月份的12.11%,縮小到3月份的8.5%,顯示出伴隨著經濟景氣的回升,企業交易活躍性開始增加,新增加的流動性也在逐漸流向實體經濟領域。
“由于一季度信貸投放速度較快,未來一段時間金融機構和企業對于這部分新增貸款需要一段‘消化期’,因此,可以預計,在央行繼續執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背景下,信貸投放總量仍將增加,但增速像一季度一樣大幅增長的可能性降低。”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預測。
他同時指出,必須關注由此引發的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從貨幣政策角度看,根據反周期性政策操作的原理,當經濟由金融危機狀態轉換到正常狀態時,勢必面臨政策的轉向,此時謹慎把握好后續政策的力度和政策調控的時機顯得尤為重要。在經濟數據沒有根本性好轉、經濟尚未全面復蘇之前,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基調應該保持,但具體的政策措施則應根據實際情況和一系列經濟金融因素綜合考慮,保持貨幣政策的靈活性和前瞻性。
另一個問題是,從商業銀行角度看,目前,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較高,不良貸款率較低,盈利狀況較好,具備較強的信貸擴張能力,但要保持必要的風險防范意識。應從貸款項目的還款來源、收益及擔保等多方面進行分析調查,合理把握好保增長和防風險之間的關系,提高信貸支持經濟發展的質量。特別是,前一階段為配合中央財政的一攬子計劃,許多銀行盲目“扎堆”政府項目,放松了對地方政府負債能力的評估,造成了銀行貸款的過度集中,為不良貸款的滋生埋下了隱患。因此,銀行必須對信貸結構問題可能引發的不良貸款反彈等風險有所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