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陳 榆
《21世紀》:對中小企業的放貸一直是兩難問題:中小企業希望拿到貸款,而銀行一直顧慮很大,口袋捂得很緊。在金融危機下,銀行應怎樣衡量中小企業貸款市場當中的機會和風險,又怎么管理和量化這些機會和風險?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何佳:從經濟學理論來說,對中小企業放貸的邊際回報是比較高的,但風險也比較高。違約風險之一是信息不對稱,很難判斷潛在風險。現在更難的是金融危機發生了,向中小企業放貸肯定會減少,平時銀行就對市場把握不好,金融危機下更難把握,這是非常難的問題。
重慶銀行副行長古德榮:我們在2007年的時候參加了世界銀行微小貸款計劃,聘請了德國專家給銀行培訓,并成立事業部。德國專家有一個要求:招聘新員工最好不要有信貸經驗,這是一個新的貸款模式,有一整套方法,要求審批調查的人員一定要到企業,明白企業現金流和經營情況后再做出貸款決定,不一定要求有抵押品,這與銀行傳統的貸款模式是不同的。
深圳農村商業銀行副行長曾伯超:我們的主要放貸對象是中型企業,基礎客戶群是社區企業,就是過去的村鎮企業。剛才我與中科智擔保公司的張總(張鍇雍)也提到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以及擔保公司怎么介入的問題。我問擔保公司收的擔保費是多少?3%。何教授說(中小企貸款)邊際效果比較高,其實也不一定,金融機構的負擔也是比較重的。現在銀監會要求我們必須要成立小企業部,流程正在研究當中。
SAS(中國)市場部總經理羅威:如果可以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中小企業的貸款是可以上去的。我們現在常用的有中國特色、但被驗證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查中小企業三表,如果能把這些信息加到模型和智能工具里面,可能會慢慢解決中小企業的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深圳大學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建華:關于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我們過去反復研究了十幾年,也曾考慮借助1970年代日本的模式,讓銀行參股中小企業,但沒成行。銀行傳統的貸款對象是大型企業,對中小企業不愿意貸款,因為貸款沒保障、風險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提出建議,建議保險公司應該開發一個產品,就是如果中小企業有好的項目,銀行提供貸款,由保險公司承保。但由于目前金融體制不是混業制,如果能把銀行、證券、保險的關系理順,融資、貸款問題可能就迎刃而解。
平安銀行深圳分行五洲支行行長范嘉貴:我在一線做了十幾年信貸,體會很深。我覺得銀行對中小企業惜貸都是體系造成的,因為都是國有企業占主導,銀行業對中小企業的考核沒有單列,沒有風險容忍度,以后是不是應該給一定的容忍度?
另外還有風險追究問題、成本考核問題。對于信貸人員的考核標準是什么?按貸款、存款指標考核,對做小企業信貸的員工來說,顯然是不劃算的,假設管一百萬(貸款額)的客戶,十個客戶才一千萬,而大企業客戶一個可能就是一個億,所以說,銀行里面的利益分配沒辦法解決,再加上其他原因,包括信息不對稱、信息技術的缺失等,導致中小企業放貸比較難。
如何把握市場風險,尤其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我認為小企業的風險特征要清楚,國家要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特別是創業板的推動、OTC市場的推動和股權機制等等。
還有一種方式是小額信貸,剛才說到小額貸款公司目前國家在放開,因為他們是民間資本,可以追求高風險,也可以承擔高風險,和銀行的機制不一樣,小額擔保公司不能吸存,全部是股本放貸,對民營企業、中小企業是可以解困的,
銀行本身怎么做?銀行開始可以與小額貸款公司合作,我不需要做那么瑣碎的事,可以批發給村鎮銀行,銀行也可以拆借給他們,讓他們去做。
如果從銀行自身來講,平安銀行的戰略定位是零售銀行和中小型銀行,我們成立專業的小企業中心,建立獨立的考核體系和風險管控體系,在內部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其次,對小企業我們的考核激勵機制有所改善,在風險技術上我們也根據自身的情況,在積分卡、打分卡,包括信用評估這一塊,也在逐步進行。以后通過技術的提升,慢慢建立一個數據庫,可以用模型分析,因為沒有技術之前沒有數據也沒法用模型。通過這種方法,高收益獲得高回報,(中小企業貸款)可以在貸款比重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取得一個平衡。
小企業是解決就業問題,中國80%的就業崗位是小企業創造的,不扶持小企業只顧大戶最終肯定有問題,現在監管層也在引導。但是,政府要推出更多的銀行鼓勵政策,比如小企業貸款有銀行貼息,還有政府的股本保證等,鼓勵就要付出代價,政府要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