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存在且政府推進結構性減稅的背景之下,2009年一季度,全國稅收總收入完成13023.58億元,同比下降10.3%,減收1496.1億元。顯然,這個數據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政府稅收收入下降,是中國經濟面臨嚴峻挑戰的表象之一,盡管就一季度數據而言,背后的原因更為具體而復雜。此時,一個雖然并非為了解決稅收收入下降問題,但卻是稅收制度改革題中應有之義的資源稅改革,理應加快速度,“適時出臺”。
一般資源稅是國家對國有資源,如城市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等,對使用某種自然資源的單位和個人,為取得應稅資源的使用權而征收的一種稅。毋庸置疑,資源作為自然給予人類的饋贈,在一個國家范圍內,其所有權理應歸全民所有。誠然,企業員工應當獲得社會平均的勞動補償,企業經營者可以獲得社會平均的利潤回報,但超額利潤部分必須歸屬于全民,而不能出現個別人甚至是外國人以一次性極低廉價格長期獨占獨享全民資源的情況。在世界成熟市場經濟國家,征收資源稅已成慣例,美國更是立法禁止外國人購買美國礦產和含有礦產的土地。
正因此,資源稅改革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在資源稅改革之后產生的稅收增量分配上,有必要遵循一個原則,即在剝離了一定的政府管理費用之后,其主要收益要切實地“用之于民”,如劃撥給社保,便是一種公開透明、易取信于民的路徑。
目前中國能源價格形成機制的問題,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不反映資源需求稀缺程度;二不反映供求關系;三不反映環境污染造成的外部成本,尤其是資源價格缺少彈性,不能利用價格手段激勵節能。隨著中國經濟對資源需求的不斷加大,這種低稅率的資源稅政策無法適應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
從2006年開始,政府決定進行資源稅改革,將按數量征收改為按價格征收,這樣可以將稅收與資源產品價格直接掛鉤,通過稅收調節資源利用,最大效率地使用自然資源和公正地分配自然資源收益。盡管目前提高的比例并未最終確定,但業內人士預期,有可能按照銷售收入的10%計征。
由于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出現了通脹跡象,呈上升趨勢的CPI使得資源稅改革被迫“韜光養晦”。當前,物價已明顯走低,CPI和PPI出現了連續負增長,但在經濟較困難的形勢下,推動資源稅改革又會給企業發展增加難度。一旦資源稅改革啟動,居于產業鏈最上游的資源產品,如煤炭、原油、鐵礦石等,價格必然會上調,隨之電力、石化、鋼鐵,乃至其下游的汽車、船舶、輕工、有色金屬等產業都將承受巨大壓力,而這些行業正是當前需要大力振興的產業,這使得政府在資源稅改革問題上,態度非常謹慎。
實際上,這種左右為難的局面是永遠存在的,無論在什么時候實施資源稅改革,都將會給相關企業增加一定的稅負,給宏觀經濟帶來一定的影響。如果總在回避推進資源稅改革給企業和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那么“最佳成熟期”恐怕很難等到。
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當前我國經濟增長放緩、資源價格有所下降,經濟面出現通縮苗頭。在礦產品價格處于較低位的情況下,增加的賦稅相對并不大,即使帶來下游資源消耗類產品成本上升,但可以促進下游企業增強節約意識、改進技術,以降低綜合成本,真正達到節能降耗的目的。
同時,對于企業而言,PPI下行,價格較低,漲幅較小,且2009年上半年是企業實現減稅利益最多的時期,兩相對沖,可以實現對企業的最小沖擊。以煤炭企業為例,近期秦皇島煤炭庫存持續下降,下游用戶采購積極性顯著回升,在這種背景下,資源稅的改革短期內必然會增加企業成本,但是否會影響煤炭生產企業的業績,還要看價格能否將成本的剛性上升轉移到下游,這取決于煤炭供需形勢、各煤炭企業的議價能力,以及煤炭的需求彈性等因素。
另外,盡管當前財政政策定調為積極,政府正在實行結構性減稅,但這與資源稅改革并不矛盾。據有關專家測算,內外資所得稅合并以及增值稅轉型、出口退稅下調等減稅政策,將導致2009年的減稅額度達5000億元左右,加上去年的減稅額度總計約有7000億元的空間。而資源稅如果出臺,預計增加的稅額約為100億到300億元,只是7000億元的幾十分之一,無損于保持結構性減稅的擴張型財政政策。資源稅改革可以擴大稅源,增加財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財政收入迅速下滑的壓力,有助于將赤字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圍。
資源稅的要義在于提高資源開采和利用的效率,而決策則通常是短期和長期、今天和明天的選擇。作出何種選擇,考驗的是決策者的戰略眼光與智慧。在推行資源稅改革的問題上,無疑應著眼于長遠。從長遠大計著眼,“適時”推進資源稅改革有利于建立節能環保的長效機制,使我國在建立“兩型社會”的道路上邁出實質性的步伐,使“保增長”的質量得以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