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須從電力需求方面認真地預測和評估,避免出現大起大落,保持電力工業平穩發展■本報記者范思立
根據國家發改委的統計,今年前兩個月全社會用電量同比下降5.22%。而與此同時,在2008年年底裝機容量7.9億千瓦的基礎上,中電聯預計2009年電力投資仍將高達6500億元,新增發電設備容量8000萬千瓦。
“這回我們似乎又碰上十年前亞洲金融危機同樣的情況,1998年、1999年電力需求特別弱,隨之而來的電力規劃就特別保守,導致2002年之后電力短缺問題出現。”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如何避免重蹈覆轍,在“十二五”規劃當中把握電力需求成為關鍵。
電力行業一直在短缺和過剩之間輪回,日前在電力科學發展高層研討會上,談及今年著手的“十二五”電力規劃編制工作時,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副司長曹述棟表示:“編制規劃的一個著眼點在于做好電力規劃,避免出現大起大落,保持電力工業平穩發展。”
中電聯秘書長王永干指出,從當前情況來看,“十二五”必須從電力需求方面認真地預測和評估,比如要考慮電力增速與經濟增長的彈性系數,以及四大重耗能行業需求減少等現實情況。
林伯強強調:“短缺會導致電力結構更加扭曲,基于快速扭轉電力短缺局面的客觀要求,建設周期較短的火電機組裝機容量的比例自2003年以后加速增長,這既加大了電力工業生產對煤炭的需求,也增加了環境保護的壓力。”
他表示,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有著剛性的用電需求,大規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住房需求使得中國對水泥、鋼鐵等高耗能行業需求很大,而規劃不可能準確預知未來的用電量,下一個五年的電力供應寧可選擇適度過剩。
不過,華東電網發展計劃部高級工程師楊宗麟認為:“電力過剩背后的現實問題,一方面是電力行業目前已出現全行業虧損,整個產業的利潤在下降,電力過剩造成電力集團的再投資能力下降;另一方面,2004年全國曾有21個省市拉閘限電,但缺電絕大多數屬于季節性缺電,缺的其實不是電量,而是電網的輸電能力。因此,電力過剩的危害要大于電力短缺。如果按照負荷來劃線,負荷高于95%的最高峰在2004年中只有不到100小時。鑒于當前電網建設的難度很大,電力適度緊缺有助于電網和電力建設投資投向適當的方向。”
國網北京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胡兆光分析認為,從歷史數據看,電力和經濟發展速度并不一致,電力消費彈性系數在1—1.03之間屬于基本供需平衡;受前期快速投資的影響,2010—2012年的電力供給將相對過剩,“十三五”后幾年將基本上維持在1—1.03之間,基本屬于供需平衡的范圍。
楊宗麟卻認為,應該把市場預測和電網規劃、電源規劃分開。他說,現在的電力規劃90%都是談電網結構、電源結構,僅僅10%預測市場情況,10%難免不受到90%的牽制,最終演變成各地怎么上項目。“我覺得在啟動‘十二五’電力規劃之前,應該先進行一個中長期的市場需求預測。”
不少專家表示,應在“十二五”逐步建立綜合資源規劃管理體系。在我國現行的電力管理體制下,供應側的發輸電項目規劃、立項、投資以及價格等環節的審批,是與需求側項目的規劃、立項、投資等環節的審批分開的,專家認為應將其變為統一管理。
胡兆光分析,從采用綜合資源戰略規劃進行模擬可發現,若2015年我國電量需求達到5.85萬億千瓦時,屆時需要發電裝機12.9萬億千瓦時,通過需求側管理可以減少6700萬千瓦左右的發電裝機。如果政府可以在建立需求側管理的市場機制方面不斷完善,如價格、稅收、資金等支持力度不斷加大,那么其效益將會更加明顯。
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朱成章認為,還要側重通過電價這個市場信號,引導企業的投資傾向和投資方向,從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電源結構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