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麗敏
加快重組,17家中小央企被“打包”
動議已久,被媒體稱為“中投二號”的第三家國資委國有資產管理公司終于有了明確的“分娩”日期。
近日,《中國經營報》記者從國資委可靠渠道獲悉,4月底,國資委和財政部會簽結束后,將在5月初上報國務院。“保守估計,6月左右,該資產管理公司將正式批準成立。”
據記者了解,首批將有17家央企被裝進該公司,其主要功能除了直接持股一些央企進行資本運作外,該公司最主要的功能是加快央企重組步伐。相關國資委專家認為,隨著2009年5月1日《企業國資法》的正式實施,將“助推”國務院國資委籌建的這家資產管理公司的誕生。
意在加快央企重組
“中投二號”雖然朗朗上口,但其實這與它的實際功能并不相符。
“中投的注冊資金是2000億美元,是一只國家主權基金,成立的目的是化解大量外匯儲備做海外投資之用,股權買賣自由。且不論國資委成立的這家公司規模比不上,它肯定不會隨意進行海外買賣股權。”財政部財政科研所博導文宗瑜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
這家國資管理公司也有別于中國誠通集團(以下簡稱“誠通”)和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以下簡稱“國開投”)這兩家已經存在的國有資產管理公司。
誠通主要從事現代物流、綜合貿易,國開投主要做基礎領域的投資,投資重點是電力、煤炭、化肥等產業。它們并非純粹以經營股權、產權為主的資產運營公司,成立后分別擔當了一部分處置不良資產的責任。
“而即將成立的第三家資產管理公司則是一家以股權經營為主的資產經營公司,這一公司將代表國資委控股股權多元化的央企,主要從事股權性的資本運作。” 一位國資委消息人士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現在看來,該公司極有可能擔當加快央企重組步伐的任務。”他說。
早在2003年,國務院國資委成立之初即啟動央企重組,當年央企數量是196家,至2006年年末減少至161家。該年,國資委發布指導意見,要求國有資本向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明確到2010年,央企將調整至80至100家。按計劃,此后每年平均需精減14家企業。但時至今日,央企數量尚有138家。5年來一共只減少58家,速度可謂緩慢。目標如要實現,意味著今明兩年時間內至少要減少38家。
3月10日,李榮融在回答同樣的問題時表示,央企重組正按照“原定規劃”進行,到2010年底減少到80到100家不會動搖。
目前距離2010年底的期限只剩下不到20個月,要完成央企整合重組40到60家,相比此前幾年,提速是必然選擇。
“成立新公司后,可以將一些規模較小或者經營虧損的企業裝進來,作為這家管理公司的二級公司,按照這個手段,起碼在名義上,國資委直接管轄的央企數量會快速減少。”上海天強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祝波善對《中國經營報》記者介紹說。
另有坊間流傳,國資委副主任邵寧將出任該公司負責人,但有國資委內部人士透露,現在這些都不明朗,到底由誰出任,只有國務院批準后才能確定。
“打包”17家央企
至于哪些央企將被首批裝進去,這家新成立的資產管理公司有多大的“能量”來整合這些央企。一段時間以來一直撲朔迷離。
國資委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該公司注冊資金和啟動資金將來源于國資收益,并以新建的方式組成。
央企2008年上繳的紅利將有一部分被拿來作為公司的注冊資本金。國資委的數據顯示,去年共收取央企利潤547.8億元(人民幣,下同),當中270億元系用于國計民生和國家經濟安全的重點中央企業建設出資和補充國有資本;196.3億元用于支持特大自然災害中損失較重的中央企業災后恢復重建;81.5億元用于推進中央企業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保守估計新公司的啟動資金至少有100億元以上的規模,而最終這家公司的資產規模,將取決于有多少家央企被納入其中。
“首批裝進去的央企,目前確定的有10到17家,屬于國資委直接管理,資產總量較小,經營狀況一般的;其次是股權多元化的央企。”上述國資委知情人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透露。
該人士表示,首批名單中包括樂凱膠片、華錄集團和上海貝爾,另外一些從事半導體經營的央企也將被裝進去。“今年三月前,國資委曾分別和這些央企通過話”上述人士表示。
4月11日,國資委黨委委員李壽生曾視察華錄集團,一位當時在場的國資委人士表示,華錄作為文化電子產品行業中的“國家隊”在本次金融危機中受的沖擊很大,資產只有10多個億的華錄,將難免被重組的命運。
記者隨后分別致電樂凱膠片和華錄集團,華錄有關人士表示,對于是否被裝進資產管理公司不知曉,那是高層的事情,但他也承認,今年金融危機中,華錄受到的沖擊是比較大的。而樂凱膠片相關工作人員則以“不知道”婉拒了記者的詢問。
國資委新聞處也對記者表示,目前還沒有得到確切名單,但一切工作都在有條不紊進行。
然而,首批被裝進該資產管理公司的央企幾乎都經過了“抗爭”。“央企都不愿意被‘摁’進去,這主要是牽扯到了一些利益糾結,比如‘人’的安排,央企的重組說到根子上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尤其是國有體制內的人事博弈。”一位不愿意具名的國資委權威人士對《中國經營報》記者如是說。
既然企業自身都不愿意進入資產管理公司,那么最終將選擇哪些企業進入?選擇的標準是什么?
“首先是規模較小,純競爭性,經營虧損、不屬于國計民生的央企裝進這家公司;然后是股權多元化的。”國資委人士表示。
譚成義認為,股權多元化是我國國企改革的重要內容,國有企業的股權多元化大大增強了企業內部的活力,但是股權多元化后,隨著各種性質的股權參與,多個股東之間的利益糾紛也在所難免。
“國資委雖然是政府特設機構,但它還是偏向于行政職能,如果它直接持股,在國有股和其他性質的股權發生利益糾紛時,將需要直接代表國有股與其他股東進行交涉,甚至在法庭上交鋒,但這與國資委的特殊身份不符,如果改由資產運營公司直接持股,就可以避免這種尷尬。”譚成義認為這也是資產管理公司的重要職能。
國資體系走向何方?
“2009年5月1日《企業國有資產法》將正式實施,這也是直接讓國資委真正具有代表國資委持股的資產管理公司迅速“臨盆”的重要原因。”黑龍江國資委辦公室安家謙對《中國經營報》記者分析說。
在安家謙看來,未來地方國資委將仿效國務院國資委的這種模式,但有別于國務院國資委的是,地方國資委更容易操作,5月1日以后,地方國資委成立的“淡馬錫”類的資產管理公司會如“雨后春筍”般冒出,而且,地方國資委所轄的國有企業一般資產量小,容易操作,把國有企業全部裝進資產管理公司也是未來一種探討的趨勢。
事實上,北京國資委已經在2009年初以注冊初始資金300億元組建了由北京國資委主任王東兼任的北京資產管理中心,并以全民所有制形式持股部分北京國有企業。另外,上海、深圳、重慶等國資委早前也做了類似的探討。
經濟學博士馬光遠也認為,就國企改革的未來而言,目前最主要的一是盡快按照《企業國有資產法》對國資委“出資人”進行定位,盡快完成國資委從一個定位模糊、權力龐大的集出資人和監管職能于一身的機構向純粹的“出資人”轉化;二是作為央企出資人的國資委加快央企重組和戰略性退出的步伐,除了目前國家必須控股的企業之外,完成大部分央企的民營資本進入的步伐。
有專家認為,國資體系未來的走向可能是國資委——資產管理公司(淡馬錫)——央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