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追趕者的命運:誰主上廣電沉浮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5日 01:32  21世紀經濟報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黃婕

   誰來舉“上廣電”的杠鈴,謎底還未最后揭曉。

   “當我想舉杠鈴時,所有人都表示支持,會幫我一起舉。但當我真正舉起杠鈴時才發現,所有人都掛在上面,只有我一個人在舉。”這不是電影中的經典對白,卻來自一位原廣電集團董事長的感慨。

   在被上海儀電(控股)集團托管之后,上海最大的國有企業之一——上海廣電(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上廣電”),正處于等待新生的煎熬中。

   連續停牌兩周后,廣電集團旗下兩家上市公司廣電信息(600637)和廣電電子(600602)已發布公告,稱由上海市政府和上海市國資委成立的工作小組已制訂了工作方案,該方案即將報送上級相關部門審核。公司仍將繼續停牌,等待有關部門最終決策。

   本報記者獲悉,上海市高層已經介入廣電資產重組一事,一場有關于上海市未來是否要發展平板顯示產業的激烈爭論已經展開。

   爭論已經存在了十年。每一次上廣電都站在了當時國資改革的最前沿。先是在市場換技術的選擇上,在特殊政策背景下通過廣泛合資迅速膨脹,獲得了市場發展先機;然后在產品線的選擇上,向平板等上游躍進。

   趕了個早集,卻無功而返。在適時進行戰略轉型,進入資金密集、技術密集、人才密集的上游關鍵零部件TFT-LCD面板產業時,兩條歷史的隱身張力侵襲而來,卻全然無知或無以招架。

   一是所謂的“平板周期”,如同半導體受硅周期和摩爾定律左右一樣,平板周期的存在,使得企業必須在全球競爭市場變化迅速時,無論是決策還是運營都需跟上。

   在管理機制上,這就要求上廣電有很強的戰略延續性。但復雜的歷史遺留問題、波動的管理機制產生的強烈沖撞,使得上廣電最終體力不支敗下陣來。這是另一條歷史的軌跡。

   虧損的軌跡

   成也合資,敗也合資。合資帶來了利潤也失去了自主創新的機會。但這一后果,直到10年后的2003年前后,隨著市場的巨變終成夢幻。

   上廣電問題浮出水面,來自一份合并報表。

   數據顯示,2008年,上廣電總資產149億元,總負債169億元,資不抵債。尋找上廣電集團巨虧的原因,成為上海國資系統和市場人士的熱門話題。

   對液晶面板產業的投資失利,成為指責的首要原因。根據上廣電旗下上市公司——廣電信息和廣電電子2008年業績預虧公告的解釋,導致兩家上市公司預虧9-10億和9-11億的“罪魁禍首”,都與液晶產品生產有關。作為上廣電集團的主要資產,兩家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直接關系到集團的整體盈虧。

   由于經濟危機造成的需求下降,全球主流面板企業自去年下半年開始均產生不同幅度虧損。尚處于投資追趕期的中國面板企業亦不能避免,國內另一家面板大廠京東方(000725)2008年也預虧7億-10億元。

   液晶產品相關生產的虧損,不過是壓垮廣電集團的“最后一根稻草”。上廣電集團的“最終倒下”,與其長期以來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的經營狀況有關,而這種情況的形成又有著其特殊的歷史發展原因。

   上廣電集團的前身是上海電視機廠。根據上海市經濟委員會相關文件,上廣電1995年成立,目的是為了推動儀電企業組織架構的調整,屬于上海儀電控股(集團)出資設立的國有獨資企業。在這個概念下,包括上海廣電股份有限公司浦東分公司、上海廣電通信設備有限公司、上海電視一廠、無線電四廠等在內的25家控股企業,以及上海JVC電器有限公司等18家參股企業資產均被劃撥至廣電集團旗下,國有資產總額達83466.392萬元。

   這樣一來,上廣電已經成為上海市從事電子信息產業最重要的國企。1997年國資委對其進行了資產重組,上廣電集團部分資產從上海儀電剝離,12.61億元的國有凈資產分別劃轉并授權上汽集團、上海廣播電影電視發展總公司、上海實業集團以及上海儀電控股。

   重組以后,上廣電逐步成為光電子顯示產品制造商和網絡信息服務提供商。國資委的數據顯示,1998年上廣電集團的營業收入為585257萬元,位列上海市工業集團收入排名第六位,實力堪稱雄厚。

   上廣電的繁榮,來自電子信息產業兩次大規模的引進。上世紀70年代末,當時電子工業部斥資200多億美元大規模引進CRT彩電技術和生產線。在國家批準下,上海電視機廠1978年從日本日立公司引進了全國第一條彩電生產線,并產出了第一臺“金星牌”彩電。1992年,作為上海市政府的“1號工程”,上廣電集團投資27億元成立了“上海永新彩色顯像管公司”,開始在國內率先生產CRT彩電的重要部件——彩管。

   在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彩電產業不斷集中。作為龍頭企業,廣電集團被賦予了“發展產業”的責任,開始通過投資手段,不斷向產業上下游延伸。

   繼永新彩管公司之后,1993年,上廣電又與日本三井物產、東芝公司合資成立了“上海新芝電子有限公司”,生產彩色顯像管關鍵部件——平板蔭罩。除“新芝電子”外,永新彩管公司還先后投資成立了另外幾家配套企業,如上海永新愛奇電子有限公司、上海永新靈奇電子有限公司、上海新李園電子玻璃有限公司等,分別提供彩管用電子槍、金屬零件和與顯示器件相關的產品。

   一位業內知情人士接受采訪時說,無論是金星彩電還是永新彩管、新芝電子,上廣電當時的主要生產設備均來自日本。這種合作使得上廣電與日本企業關系緊密,也為上廣電日后大量與日資企業成立合資公司埋下伏筆。

   上廣電在上述領域的分進合擊,其實上演了90年代初,主流的國資改革思想之一:市場換技術。90年代初期,恰逢包括索尼、東芝等在內的主流日本電子企業都開始謀求進入中國市場。

   當時的外商投資政策,外資企業落地中國必須要與國內企業合資或合作。在這一政策規定的限制下,作為擁有強大政府背景的國企,上廣電自然成為日本企業合資伙伴的首選。

   1992年,上廣電和JVC合資成立“上海JVC電器有限公司“,率先拉開了上廣電與日資企業大規模合資的序幕。

   1993年,索尼公司與上廣電旗下的上海廣電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合資建立了“上海索廣電子有限公司”,這也是索尼公司在華的首家合資工廠。

   1995年,索尼又與上廣電旗下的上海廣電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真空電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即“廣電電子”的前身)共同投資建立了視像產品合資企業“上海索廣映像有限公司”。

   1996年,緊隨東芝和索尼,日本丸紅商事、旭硝子株式會社與上廣電旗下的上海廣電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上海久事公司合資成立了生產彩色陰極射線管用玻殼的大型企業“上海旭電子玻璃有限公司”。

   合資讓上廣電嘗到了甜頭。大量合資企業的誕生,不僅使得上廣電集團的體量規模不斷增大,更使得集團的利潤快速增長。廣電集團內部人告訴本報記者,直到現在,這些合資企業仍然有不少是盈利的,在廣電集團中屬于“難得的優質資產”。

   對于這種投資策略,上廣電原董事長徐為熩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上廣電投資的最大需求是為了獲取利潤,以合資為手段、借助外力,以最簡捷方式獲取收益是當時投資的惟一選擇。”

   在這一投資策略引導下,從1992年到2003年十年間,上廣電的“合資軍團”不斷擴大,索尼、西門子、松下、LG、東芝、三星、JVC、電氣硝子、夏普等幾乎所有日韓企業,都與上廣電有合作和合資公司。

   但成也合資,敗也合資。合資帶來了利潤也失去了自主創新的機會。但這一后果,直到10年后的2003年前后,隨著市場的巨變終成夢幻。

   一方面,面臨液晶電視的替代,上廣電的優勢業務CRT彩電業務開始走下坡路,此前圍繞彩電生產的上下游業務也不同程度受到影響,一些工廠被關閉,另外部分則陷入虧損。以永新彩管為例,2005年,這家國內最大的彩管生產商虧損達到5.2億元。

   另一方面,外商投資政策的放寬讓外資公司有了更大生存空間,當初與上廣電合資的日韓企業紛紛開始謀求“獨立”,加之存在一些“特殊原因”,一些工廠宣布關閉(如JVC電器),一些則淪為外企中國制造基地(如索廣電子),雖然不少合資公司仍然盈利,但對于上廣電集團來說,只能作為參股方獲得部分收益。

   大量合資及上下游配套企業,一度制造了上廣電“繁榮”。市場和外資政策已經急速變化,但上廣電方才猛然醒悟。但從技術研發到市場,這個鏈條需要多年時間。上廣電所能做的反應會是什么呢?新的遲到的抉擇,將上廣電帶向何方?

   追趕的困境

   由于開局即落后,隨后發生的故事,可以用“疲于追趕”來形容。

   上廣電開始奮力轉型,決策進入資金密集型的液晶面板產業。但未料到由于自身已經無法提供財務支持,以及在項目演進上的頻頻失誤,最終將上廣電集團拖向虧損的深淵。但這已是后話。

   當決定轉型時,一個龐雜的上廣電令人瞠目結舌。

   由于大量合資企業的存在,上廣電集團的業務領域顯得異常龐雜,不僅提供彩電終端,還生產DVD、音響、電話機、傳真機等,業務橫跨十幾個領域。此時的上廣電,因為CRT彩電的下滑,主營核心業務優勢漸失。

   轉型其實在2003年市場深刻變化前,就已經著手。2000-2002年間,上廣電投入逾10億元的資金用于發展新業務,比如寬帶網絡服務、電信增值項目等。

   上廣電集團內部人士告訴本報記者,這些項目是為推動上廣電從傳統家電制造業向信息產品制造、寬帶增值服務業的產業升級。

   其主觀愿望是:以產業升級和壯大可控業務為目標,通過新一輪的投資,促成上廣電的第二次大發展,促使上廣電已經啟動的產業轉型向縱深度和規模化方向發展,實現產品和技術的更新換代,使上廣電的產業能力躍上一個新的臺階。

   在此背景下,上廣電集團歷史上最大投資項目——總投資達1146億日元(相當于當時的9.55億美元)的第五代TFT-LCD液晶面板生產線橫空出世。

   2003年10月,經營TFT-LCD面板生產線的主體公司——上海廣電NEC液晶顯示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電NEC”)正式成立。工商登記注冊資料顯示,該公司由上海廣電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和日本電氣株式會社合資成立,中方和日方分別占75%和15%股份。這也是我國當時在液晶面板生產領域投資的第一條第五代生產線。

   對于成立廣電NEC的原因,原國家計委在《關于審批中外合資上海廣電NEC液晶顯示器有限公司項目建議書的請示》中提到,該項目是“必要的”,大力發展面板產業、建設大尺寸產品生產線,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發展方向。

   這一闡述正是當時我國TFT-LCD產業的真實寫照。當時全球的TFT-LCD共有50多條生產線,其中三星、LG-飛利浦、日立和友達光電4家就占據了全球50%以上生產量。我國作為全球最為重要的手機、PC和彩電生產基地,其主要元件面板基本全部依賴進口。這種局面與CRT彩電業發展初期類似:當上游關鍵零部件大量掌握在外國企業手中時,中國終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將被嚴重削弱。

   廣電NEC項目落成后,上廣電集團的整體戰略也發生了變化,開始集中力量全面進軍平板顯示領域。上廣電集團董事長徐為熩的一次內部會議講話,為上廣電集團勾畫了一個清晰的愿景:一是形成平板顯示產業鏈;二是主營業務收入達到800億元;三是使SVA成為平板顯示行業的知名品牌。

   為此,上廣電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資源也全力配合TFT-LCD戰略:廣電NEC的大股東——廣電光電子將主要負責中游產品液晶面板的投資以及參與一部分上游企業的投資;廣電電子將參與上游控股合資企業的投資,以及其他如等離子、OLED產品的投資;廣電信息則將具體負責下游產品的制造和營銷。

   一位熟悉廣電的業內人士看,從現在看,上廣電轉型平板顯示也是個明智的決定,因為液晶對CRT產品的替代比想象中還要快,現在沒有轉型的彩管和家電企業都遇到了困難。當時三大彩管廠只有京東方和上廣電及時進行了轉型,這也是今天中國面板業“北‘京東方’南‘上廣電’”格局形成的由來。

   但如果放寬眼界,集全力沖刺轉型的上廣電發現,當2004年10月,廣電NEC液晶生產線正式投產,投產后切割的面板主要以應用于電腦的15英寸液晶屏為主時,中國臺灣地區的同行業已經開始陸續退出這一產品線,轉戰17英寸的主力機型。

   于是到了2005年中,也決策進入17英寸產品市場。由于面板生產非常講究規模效益,由此帶來的成本差異直接體現在價格上。以中國臺灣地區知名面板公司友達光電為例,當時該公司一共擁有13條面板生產線,其中5代線就有4條,如此豐富的面板生產線不僅能在成本上獲得效益,還能靈活地對產品線進行切割和調配。

   此時,面對韓國及中國臺灣地區面板產業的雄厚實力,上廣電已經無法獲得市場競爭優勢。另外,伴隨全球對面板投資進入高峰期,市面上15英寸、17英寸面板很快出現了供大于求的局面,17英寸面板價格大幅下降,很快被拉低到160美元。根據廣電NEC的規模測算,160美元接近虧損底線,利潤相當微薄。

   由于開局即落后,隨后發生的故事,可以用“疲于追趕”來形容。面對經營困境,上廣電決定拓寬產品線,對五代線增資4億美金擴建產能。新增產能用于生產適用于手機等產品的中小尺寸面板,主要由廣電電子旗下子公司——上海廣電液晶顯示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電液晶”)負責運營。因為經營不善,即便在面板價格較高時期,這家公司也未能實現盈利。廣電內部人士告訴記者,2008年,僅廣電液晶的虧損就高達8億。

   2006年上廣電開始積極籌劃更高世代面板線的投資。根據原董事長徐為熩的計劃,上廣電的第二條生產線應該在2005年就開始建設。由于一條6代線投資的初期投資就達15億美元,在5代線尚未收回投資成本的情況下,錢從哪來?

   2006年,看到國內幾家主要面板廠京東方、上廣電和龍騰光電因為缺乏規模效益普遍陷入虧損的狀況,作為面板業主要債權方的國家開發銀行出面牽頭,試圖將三家面板企業合并成一家。

   “三合一”引起了海內外面板業的高度關注,三方一度簽訂了合資計劃,幾近成行。不過,由于牽扯到北京、上海以及昆山三個地方政府,各方博弈暗流涌動,協調難度極大,推進緩慢。隨著2007年面板價格回暖,幾家面板公司開始實現盈利,因此合并的迫切性和必要性降低。這使得“三合一”陷入停滯,最終流產。

   盡管2008年上廣電重拾6代線計劃,并且資金等各方條件均已到位,但其已錯過了籌建6代線的最佳投資時機。隨著2008年面板價格的雪崩,面板企業再一次面臨生存困境,多年積累的上廣電巨虧再也遮不住了。

   上廣電的2007

   在京東方借市場回暖盈利的2007年,對于上廣電來說,卻是一個失去的2007年。這一年,伴隨的還有上廣電大規模的人事變動。

   這是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

   本報記者獲得了一份2006年以來的上廣電的財務報表顯示,2006年凈虧損2.16億元,2007年,凈虧損7.50億,到了2008年末,凈虧損總額已經達到了18億元,各類銀行債務高達145億。

   但本報記者調查發現,從2.16億到18億,將這一巨額債務的產生,責任全部歸咎于液晶面板產業陷入經濟低迷周期并不恰當。對比京東方近幾年的營收數據便可發現,2006年,京東方虧損甚至高達17.22億。但是2007年,得益于液晶面板價格回暖,京東方首次實現盈利,產生8.4億元凈利潤。

   上廣電的困境,需要從市場之外尋找根源。本報記者獲悉,在國資委成立的小組進入上廣電之前,國有企業的決策體系以及上廣電落后的管理機制帶來的經營管理不善,已經難辭其咎。

   在京東方借市場回暖盈利的2007年,對于上廣電來說,卻是一個失去的2007年。這一年,伴隨的還有上廣電大規模的人事變動。

   2007年10月12日下午,原上海氯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強出任廣電集團黨委書記、副董事長,原經委副主任傅新華任廣電集團總裁、董事。原廣電集團董事長徐為熩、總裁顧培柱兩位同志由于年齡關系,不再擔任集團領導職務。

   廣電NEC的領導也發生了變化。廣電電子總裁顧偉民將接替施岳志出任上廣電光電子公司兼廣電NEC公司總經理。

   繼任者付新華,業界期望頗高。在擔任上海市經委高新產業處處長以及市經委副主任期間,他一直負責上海液晶面板產業以及其他高新產業的項目,參與了“三合一”重組,對液晶產業規律非常熟悉。與他相熟的一位業內人士評價說,付新華工作能力強、有魄力,他的上任對廣電集團扭轉頹勢非常有利。

   但是,當付新華2007年底正式走馬上任之時,7.5億的巨額虧損已經產生。要解決廣電歷史遺留下來的諸多復雜問題并非易事。付新華上任后開始加快6代線的投資建設。2008年下半年,上海市政府同意上廣電投資174億元建設一條6代面板生產線。

   相隔三年之后重啟6代線,此時的上廣電,或許再也經不起折騰。但是就在這時,日本夏普公司的一個繡球最終攪亂了這場遲來的美夢。

   了解內情的一位業內人士說,當時夏普非常急切地找到上廣電,想把公司位于日本龜山的一條6代線賣給上廣電,因為夏普面板產生的虧損很可能導致時任CEO的下臺。上廣電則希望能與夏普就8代線進行合作,加之夏普方面要價過高,雙方談判進展緩慢。

   與夏普的談判使得原本計劃的6代線投資暫時擱置,與此同時,上海市政府有關方面已經開始醞釀將上廣電與儀電控股合并的事宜,隨后便傳出上廣電被托管的消息。“一切都有預兆,只是沒想到來得這么快。”

   在廣電集團籌劃新生產線期間,廣電NEC的經營狀況同樣不盡人意。廣電NEC最早成立之時,主要產品規劃和經營都由日本NEC負責。2006年,廣電NEC原總經理周家春退休,總經理一職由原廣電光電子總經理施岳志接任。施岳志上任后,日本NEC的外派人員逐漸退出,廣電NEC進入了“臺系人員”主導的時代。

   不過沒過多久,徐為熩、顧培柱便卸任。施岳志也提出了辭職,由廣電電子總裁顧偉民接任。隨著施岳志的離開,廣電NEC的一些骨干也開始流失,公司再次陷入了動蕩之中。

   顧偉民的上臺沒有能夠扭轉廣電NEC持續虧損的頹勢。關于顧偉民的戰略和執行,公司內部意見頗多。爭論也導致了廣電NEC08年業務的停滯不前。

   廣電NEC2007年末3.84億的虧損,以及08年的爭論,使得至今外界不得而知的廣電NEC08年虧損成為想象:不是虧不虧的問題,而是虧損是否超過10億的問題。

   上廣電“既是決策者又不是決策者”,這一尷尬模糊的角色定位,再次被詬病:在面向全球競爭、快速變化的面板市場時,上廣電無法做出適當反應。

   另一方面,因為缺乏監管和激勵機制,廣電集團長期以來都存在用人問題,“一個合資公司虧了,就把老總調到另一個合資公司去,不管適合不適合,這種機制怎能做好企業?”

   一位上海市國資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發展諸如面板這樣的制造業,只有兩種體制適合:要么就是國家完全控股,像發展神州飛船項目一樣發展先進制造業,進行持續不間斷投資;要么就完全采用市場化機制,利用市場化手段進行管理和決策。

   上廣電的情況正好介于兩者之間,不尷不尬,成為最后失敗的注腳。

   最后的機會

   對上廣電來說,還有最后一個機會:正值經濟低位運行。根據面板產業投資規律,產業低估適宜進行生產投資。

   2009年4月22日,關于上廣電未來去向問題,尚處于停牌中的旗下上市公司發布《重大事項進展情況公告》,稱由上海市政府和上海市國資委成立的工作小組已制訂了工作方案,該方案即將報送上級相關部門審核。

   記者了解到,一份名為“三步走”的方案作為上報方案的可能性極大:第一步進行注資,由上海儀電將收購上廣電集團持有的兩大上市公司廣電信息、廣電電子股權以及部分房地產項目;第二步進行內部股權梳理和債務重組,最關鍵是對液晶面板企業的整合;第三步則是進行內部整合,對上市公司的資產重新整合,并處置不良資產。

   業內人士認為,這一方案主要是針對上市公司和債務拿出的短期計劃,對上廣電未來是否繼續發展面板產業沒有透露出任何信息。但從這個方案來看,兩家上市公司都被剝離,無異于阻斷了融資渠道,對廣電未來繼續發展面板產業非常不利。

   本報記者了解到,上海市政府主要相關領導已經參與到了廣電重組和發展的決策中。目前,政府內部對此仍有爭議,爭議的焦點在于上海市未來是否繼續投資面板產業。

   知情人士透露,政府內部有兩種觀點。贊成者認為,國家已經明確面板產業作為戰略產業,上海市發展面板業符合國家政策和產業發展方向。另外,由于上海已經投入了巨額資金,圍繞上廣電的長三角面板產業鏈初具規模,一旦停止投資,將對產業造成巨大傷害,對上海工業發展不利。

   反對者則認為,上廣電今日的虧損已經表明面板產業發展的風險和難度巨大,要彌補廣電的巨額虧損本身成本就很大,未來若要發展起碼還需要數百億的資金投入,一旦未來產業發展不起來,責任該由誰來承擔?

   其時,以上海為首的長三角面板產業鏈已經初步形成。所有面板巨頭都在大陸設立了后段模組廠,以吳江、蘇州、南京、寧波為首的長三角后段模組生產已經非常具有規模。

   近年來,在上廣電的努力下,長三角的面板產業鏈也在不斷向上游材料領域延伸。上廣電率先與日本電氣硝子公司合資成立了電氣硝子玻璃(上海)廣電有限公司,生產TFT-LCD的上游關鍵材料玻璃基板。

   2008年8月,廣電電子同富士膠片株式會社合資成立上海廣電富士光電材料有限公司——這也是中國首家大尺寸TFT-LCD用彩色濾光膜專業生產企業。目前,上廣電所在的莘莊工業園也是國內首個國家級平板顯示器產業園。

   上述上海國有企業負責人說,如果不發展面板,對于上海的工業來說將是一個很大的缺失。目前上海較有實力的工業集團僅剩上汽集團、儀電控股,之前華虹集團和宏力也進行了整合被收編到儀電之下,此外就是大飛機項目,對于上海市整體工業的發展和升級,面板產業能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對上廣電集團而言,現在最需要的是盡快得到來自上海市政府的明確指導和決策:要么停止對面板產業的投資,有關五代線或獨立運營或進行出售;要么明確未來繼續要發展面板業的決心,在重組基礎上據此制定一個長期發展戰略。

   對上廣電來說,還有最后一個機會:正值經濟低位運行。根據面板產業投資規律,產業低估適宜進行生產投資。在國家《電子信息產業振興計劃》明確發展平板的國家戰略后,各地對TFT-LCD的投資正方興未艾。

   上廣電還能抓住這最后的機會嗎?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網友評論

登錄名: 密碼: 匿名發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