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的排頭兵—上海,站在了改革的新起跑線上。
當中央將“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這一歷史使命交給上海后,上海注定要在金融領域承擔更多的創新與開放的職責。上海多年的愿望總算成真,但前路絕非坦途,“中心夢想”已不僅是一種口號,更成為一種追求,一種奮斗。
上海能否在國際金融界扮演更多更重要角色,取決于中國經濟發展和人民幣走向國際貨幣的進程,這是中國崛起帶來的歷史性機遇,這也注定上海這次面臨的歷史性挑戰。我們欣喜看到的是,無論是區域整合,還是1800億國資加速證券化,上海金融改革大幕已啟。
時代周報記者 盧雁 發自上海
3月25日,國務院正式宣布:到2020年,將上海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航運中心。這一出臺于國際金融危機深化背景下的決定,其戰略眼光及現實意義不言而喻。
消息甫出,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上海的“中心夢想”,終于融入了現實。那么上海建國際金融中心還缺什么?有專家指出,上海金融業在改革開放中存在的劣勢與其優勢一樣明顯。
18年磨劍
這次為什么是上海,而不是金融市場業已成熟的香港,以及近年來躍躍欲試的天津?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從1991年鄧小平提出“中國在金融方面取得國際地位、首先要靠上海”的提法甫一出臺,便拉開了上海“金融大夢”的序幕,后來江澤民也曾提出只要時機成熟,要在上海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甚至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盡快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
至2009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已然走過了近20年的歷程,廿載艱辛不尋常,寶劍出鞘始亮劍!
知名經濟學家謝國忠表示這個很好理解,“香港的本幣是港幣,而且長期以來都走其他貨幣的經濟”。而相比天津,全國只有上海有齊全的證券市場、外匯市場、商品期貨、金融期貨、黃金期貨等多類金融市場。
但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周林教授認為:“人民幣結算中心只是一個好的開始,但關鍵還要看市場反應,這與中國整體經濟實力相關。比如,中國如何從出口大國轉變為進口大國,讓人民幣流到其他國家的人民手中。”
全球金融危機,“轉危為機”一直是中國政府試圖實現的,政府希望尋求在全球經濟持續動蕩需要重構的時刻,中國作為國際金融大國的定位。
而根據媒體記載,去年11月間,在金融危機蔓延最深最廣、前景最不明朗的時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選擇前來上海考察。因此有分析人士認為:“上海被‘欽定’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實在是天降大任于斯。”
而且,上海顯然已經具備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硬件條件。
那么,上海缺什么呢?
優劣一樣明顯
應該說,上海的劣勢與其優勢一樣明顯。
正如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所言,上海金融市場體系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歷半個世紀的發展日益完善,已經形成了以資本、貨幣、外匯、商品期貨、金融期貨、黃金、產權交易、再保險市場等為主要內容的現代金融市場體系,整個交易規模也日益擴大。 許多全國性的金融機構的主要營運中心、交易中心、票據中心、離岸業務中心、授信評審中心、數據處理中心、研發中心等等,都已經紛紛前來上海,匯聚在上海。截至2007年底上海市主要中外資金融機構的數量已經達到了858家,集聚效應非常明顯,上海金融業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占比也已經達到了兩位數以上。
謝國忠說:“僅就監管政策制定來看,上海遠不如北京便捷,加之中國的特殊國情,上海相當程度上還得聽命于北京,上海只能做足金融市場交易平臺。”
目前,上海的交易所數量和交易規模雖已居全國之首,金融創新產品雖然名目繁多,但說到底不過是交易方式和金融杠桿率的差異,金融創新的內在動力依然不足。
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總經理朱玉辰認為:“上海的問題在于,各個市場產品比較單一,也受制于中國金融改革的步伐,又因為利率非市場化使得貨幣市場發展以及金融產品創新直接受到約束,人民幣非自由兌換則使得外匯市場的創新受到制約,同時也影響了資本市場的對外開發速度與程度,進而影響了金融機構拓展國際業務的能力和外資金融機構的進入熱情。而且,金融市場的主體信用基礎較為薄弱,金融機構主體的產權并不明晰,真正的負責機制尚未形成。”
在金融業界人士看來,創造貨幣是北京金融中心作為“一級市場”的特權,貨幣自由兌換是香港金融中心的優勢,而從目前來看,這兩個特權之于上海皆為可遇不可求。上海現在亟須有放大和調節金融杠桿率的機制,并創新產品和創造交易。另外,上海應盡快啟動交易所和商業銀行之間的融資融券業務試點,構建獨立的第三方證券融資機構,讓金融業務的杠桿率可適度升級。
最缺是人才
周林則認為上海最缺的還是人才。“世界上的國際金融中心城市,l0%以上的人口從事金融業,在上海只有1%。比如紐約擁有77萬金融人才,香港是35萬人,而上海目前只有20萬人不到。”據悉,其中國際水準的金融人才還不到倫敦的l/4。
據了解,去年底鬧得沸沸揚揚的上海“抄底”華爾街人才,最終簽約率之低讓人咋舌。
周林分析認為:一是外來人才對國內體制的不適應,二是很多金融產品國內都還沒有,人才即使來了也無用武之地。
“中國政府已經認識到必須培養大量了解國際經濟事務的高端金融人才。”據周林介紹,此番上海政府與上海交大攜手共建的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正是在此背景下而生的。“長久以來,國內金融人才開放性不夠,且對金融產品運作不熟稔,這也是制約上海金融中心建設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