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新華社報道
根據央行統計,一季度我國新增貸款達4.58萬億元,同比多增3.25萬億元,信貸的放量增長創歷史之最。據《財經網》報道,央行副行長易綱昨日在大行信貸政策吹風會上稱,過去5個月信貸整體“利大于弊”,不會出臺硬性的規模控制,希望銀行下一步信貸投放平穩理性。但“利大于弊”,這種投放對于整個社會經濟的作用及商業銀行自身的經營而言,究竟是“穩定器”還是“放大器”,還需時間檢驗,現在尚無法蓋棺定論。
易綱認為,2008年9月以來,世界經濟遭受了上世紀大蕭條以來最為嚴峻的挑戰。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我國及時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取向,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迅速出臺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攬子計劃。在這些政策的推動下,投資增速加快,工業生產增長企穩,經濟運行出現積極變化,形勢比預料的好。
“特別是與國外金融市場相比,我國銀行體系流動性十分充裕,金融市場平穩運行,企業資金狀況進一步好轉,社會信心得到提振,市場預期得到改善。”易綱說。
去年四季度以來,央行通過不斷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存貸款利率,適當調減公開市場操作力度,以及引導金融機構擴大信貸投放、調整優化信貸結構等手段,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截至今年3月末,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25.5%,為1996年11月以來最高水平。狹義貨幣供應量M1增長17%,恢復到2008年6月前的水平。貸款余額增長29.8%,為1994年以來最高水平。
對此,易綱指出,票據融資業務的發展對彌補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融資不足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有助于這些企業以低于貸款利率的成本獲得資金。項目投資類中長期貸款通過主要投向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等行業,它的快速增長,有利于當前國家投資的較快增長。
針對市場關于信貸過快增長的一些擔憂,易綱認為,總體而言,金融危機情況下的貨幣信貸較快增長是利大于弊的。“一是基本打掉了通貨緊縮預期。二是有利于穩定資產市場,近期股指漲幅較大,房地產市場上房價、交易量、交易額也出現回穩跡象。三是加速了企業存貨周期的調整。如果企業盡快結束去庫存化行為,使存貨進入正常狀態,將有利于恢復生產,促進經濟周期的調整。四是增強了公眾對于中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信心。”易綱說。
對于下一階段的貨幣信貸政策走勢,易綱指出,央行將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堅定不移地落實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引導貨幣信貸總量適度增長和信貸結構優化,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具體措施包括:
一是繼續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金融機構合理增加信貸投放。合理安排公開市場工具組合、期限結構和操作力度,繼續保持我國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維持貨幣市場利率平穩運行。進一步觀察經濟金融形勢發展和政策效應,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引導貨幣信貸總量適度增長,滿足經濟發展需要。
二是引導金融機構優化信貸結構,提高信貸支持經濟發展的質量。保證符合條件的中央投資項目的配套貸款及時落實到位,認真做好“三農”、中小企業、就業、助學、災后重建等改善民生類信貸支持工作,大力發展消費信貸,落實好房地產信貸政策,加大對產業轉移、自主創新、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融資支持。嚴格控制對高耗能、高污染和產能過剩行業企業的貸款。引導金融機構創新和改進金融服務,加大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力度,同時有效防范信貸風險。
三是引導商業銀行優化績效考核機制,促進信貸均衡投放。穩定市場預期,積極引導商業銀行樹立正確經營理念,科學制定績效考核體系,防止過分追求短期利潤而影響長期穩健經營。
四是研究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加快貨幣市場基準利率體系建設,努力提高金融機構風險定價能力和水平。密切關注國際主要貨幣匯率變化,繼續按照主動、可控和漸進原則,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增強匯率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積極推動外匯市場發展,豐富匯率風險管理工具。
五是推進金融體制改革,提高金融機構競爭力和金融市場資源配置效率。深化國有金融機構改革。大力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機構。鼓勵創新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工具和金融產品。發展多層次直接融資體系,擴大債券發行規模,大力發展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等債務融資工具,穩步推進和創新資產證券化。引導民間融資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