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評論員 葉檀
有兩則新聞,證明銀監會對于天量發行貸款能否保證質量憂心忡忡。
第一,銀監會起草的《流動資金貸款管理辦法》、《固定資產貸款管理辦法》、《個人貸款管理辦法》和《銀行業金融機構項目融資業務指引》(下稱“一指引三辦法”)即將公布,其核心在于改變現行的貸款管理模式,推行“受益人支付原則”,銀行直接將貸款劃入最終收款人賬戶,嚴格治理信貸資金違規挪用。
第二,4月15日銀監會召開一季度經濟形勢分析會,對于經濟復蘇表示出謹慎的態度,對于信貸高速增長背后的六大風險:票據融資風險、地方政府背景貸款風險、房地產信貸風險、集團客戶風險、大案風險,應當密切關注。
面對一季度4.58萬億的信貸規模,面對銀政貸款重現市場、面對地方政府隱形貸款的急劇膨脹,任何一個負責任的監管者都不可能無動于衷。
我們擔心的并不是監管者不了解內情,作為“內情人士”,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他們掌握的信息比我們多得多。我們擔心的是,為了追求GDP的增速等,他們喪失監管原則,放任信貸質量節節下降,最終扔給中國經濟兩枚能量巨大的定時炸彈:一枚是未來的壞賬率;一枚是資金的錯配和浪費。
上周,筆者收到一封信,來自浙江的一家銀行信貸員,信中描述了基層銀行爭先恐后放貸款、數據注水,而上級眼開眼閉的情況,這與筆者所了解的情況大致吻合。這也是促使筆者下筆寫出對目前信貸情況擔憂的重要原因。
在正常的情況下,大多數人都能了解,信貸增長固然能夠促進經濟增長,但信貸增長不是經濟增長的惟一條件。對于中國來說,改變那些能夠輕易獲得信貸的公司的治理結構、提高他們的效率才是治本之策。我們曾經花了幾萬億元人民幣作為國企和銀行改革的代價,作為一次性支付的成本,目的就是為了以后再也不必支付這樣的成本。而幾次剝離貸款的歷史告訴我們,對于一個吸血的公司,輸血是沒有用的,必須重建造血機制。
但在金融危機的特殊情況下,我們可能忘記歷史教訓,轉而乞靈于信貸擴張和積極的財政政策,用朝三暮四的辦法先應對眼前的危機。事實上,信貸擴張確實帶來了好處,使得大型企業更容易得到資金,使得地方政府沒有土地財政下降的煩惱,還帶來了股市小陽春,這會讓很多人食髓知味,憧憬10萬億投資的美妙機會。
對于主抓經濟的政府官員或者投資者而言,站在確保GDP和希望資產品價格繼續上漲的立場,希望信貸繼續擴張沒有錯。這時候,有關部門必須盡到自己的職責,銀監部門對風險、對貸款使用效率做出評估,政府決策咨詢部門對信貸擴張的交易進行調查和研究,向決策者提供獨立的意見,以使社會保持整體清醒,以免陷入結構性泡沫的虛假狂歡。
值得欣慰的是,銀監會在盡自己的責任。雖然銀行現在盲目依賴政府信用,但銀監會早已提出警告。在今年第一次經濟金融形勢通報會上,銀監會已明確表示,由于政府融資平臺資本金較少,資產負債率普遍高達80%以上,地方政府背景貸款風險上升。此時銀監會眼開眼閉,無異于鼓勵了解情況的大型商業銀行繼續向信用膨脹的某些地方政府項目繼續貸款,讓他們將一條路挖上兩次以增加GDP。如果有證據證明銀監會未能盡監管之責,3年之后出現房地產開發貸款、“鐵公雞”貸款項目壞賬時,必須被追究責任。
央行與銀監會已經開始實行外松內緊的松緊帶政策,央行開始回籠資金。據一季度貨幣政策的報告顯示,一季度凈回籠現金473億元,同比多回籠785億元(去年同期凈投放現金312億元)。實際上,從2月份開始,央行已經對貨幣流動量進行了微調。截至2月末,央行凈投放現金923億元,同比少投放1411億元。而銀監會開始嚴厲警示信貸風險,強調借款人必須按合同約定的貸款用途使用貸款,不得用于合同中未約定的用途,尤其是信貸資金不得進入股市。
為應對目前的局面,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不僅在擴張信貸,還包括適度下調利率,一季度CPI、PPI的下降為利率下調騰出了空間。央行與銀監會站在全局推進經濟復蘇,而不是站在下屬子弟兵的銀行立場上,從銀行存貸差考慮問題,也是考驗央行與銀監會公共品質的重要指標。制造資產泡沫、通過不公平的優惠政策制造銀行贏利,不是他們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