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肖明
“雖然天氣變化無常,但春天還是如約而至。”4月16日,在國家統計局一季度經濟數據發布會上,該局新聞發言人李曉超以這句開場白形容了目前的經濟態勢。
根據當日發布的數字,一季度GDP增幅為6.1%,盡管同比增幅比去年第四季度的6.8%要低,不過部分數字出現了積極的變化。
比如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3%,比1-2月份增長3.8%速度要高。投資增速也在加快,一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8.8%,比上年同期加快4.2個百分點。而一季度消費者價格指數(CPI)較上年同期下降0.6%,3月CPI較上年同期下降1.2%,降幅小于2月的1.6%。
但拉動經濟“三駕馬車”的消費與出口,數據卻略顯黯淡。一季度中國出口同比下降19.7%,進口下降30.9%。3月出口下降17.1%,進口下降25.1%。進出口的持續下降顯示出金融危機之下外需和內需的雙雙疲軟。
“從經濟周期角度看,很難說中國經濟走出低谷,進入了復蘇期。”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學家祝寶良在接受本報專訪時,對這組數據背后的經濟走勢給出了判斷。
一個理由是他自己測算的經濟環比增長數字,目前國家統計局由于技術原因并未公布經濟季度環比數字,而根據他的研究,中國經濟GDP增速季度環比要到1.7%,全年GDP才能保證7%左右,“今年一季度環比為1%,實際上是很低的速度。”他說。
“滯脹”是目前人們對經濟局面最壞的預測,中國進入“通縮”時代了么?“目前物價在持續下跌,核心消費價格指數也是負的,而且下跌伴隨著經濟增幅低于潛在增長率,這就是典型的通縮。但中國的通縮在一定意義上是國際輸入的。”祝寶良說。
今年經濟增長取決于內需增長能否抵消外需下降,從這個角度,他對經濟刺激政策提出了建議,“在消費方面努力。要么增加居民收入,要么通過政府擴大公共支出,代替居民消費。”他還專門提到拉動房地產市場這個內需“抓手”,“地產企業優勝劣汰,房價下調到老百姓能承受得起,這個行業才會恢復。”
復蘇與否要看民間投資
《21世紀》:你如何看待目前的經濟形勢?
祝寶良:目前信貸、貨幣發行量、采購經理指數等先行經濟指標表現都不錯,港口吞吐量、用電、工業增長等數字也在改善。經濟向好的有利因素在不斷增加和積累。不過如果從整個經濟周期角度看,很難說經濟走出了低谷,進入了復蘇期。
我國最近一次的經濟最高點出現在2007年的第二季度,此后經濟開始進入回落階段,目前正處于蕭條期。人們目前最關注的是“蕭條”期將有多長。
《21世紀》:那就是說經濟仍未進入上升期?
祝寶良:很多人認為過中國將進入復蘇期,我認為這樣的判斷過于樂觀,從蕭條到復蘇,中國還有一段比較長的路要走。我國是在去年年底開始調整庫存的,最快的情況,半年消化庫存。同時,在外需急劇收縮的情況下,我國產能過剩問題十分嚴重,至少需要一年半以上的時間消化過剩產能。因此,至少需要兩年,企業才愿意增加投資。所以不可能很快進入復蘇期。
目前一些經濟數據略有回升,主要是政府投資導致的,一旦政策刺激力度削減,或外需減慢,這些數據自然又會回落。我認為,目前,民間力量的參與還沒有體現出來,只有當政府投資與民營企業的投資二者并駕齊驅時,中國經濟才真正進入了復蘇期。
《21世紀》:你用哪些指標來判斷經濟是否復蘇?
祝寶良:判斷目前的經濟形勢,必須同時綜合看影響經濟增長的幾大先行指標。包括財政支出,信貸,貨幣發行量,鋼鐵產量,港口吞吐量,房地產新開發面積等。前三項是較快增長的,也主要反映了政府的行為。反之,港口吞吐量沒有起色,房地產新開工面積沒有上升,反映民間投資欲望不強。
國際因素導致典型通縮
《21世紀》:3月份物價下降1.2%,一季度為下降0.6%,到底是不是通縮?滯脹會是經濟的最大問題嗎?
祝寶良:我主張物價負增長并伴隨著實際經濟持續低于潛在經濟增長速度才叫通縮。
目前物價在持續下跌,核心消費價格指數也是負的,而且下跌伴隨著經濟增幅低于潛在增長率,這就是典型的通縮。
當然,目前中國的通縮不單是國內的問題,主要是由國際因素決定的,因為國際大部分商品價格都比國內低。
《21世紀》:你如何預判未來的經濟走勢?
祝寶良:未來3個季度經濟會比第一季度同比增速要快,原因是去年下半年經濟的基數很低。所以我們不僅要看同比,也要看環比。
一般講,如果全年經濟增速要到7%,那么每個季度環比需要到1.7%。去年第三季度的環比為1.7%,第四季度只有1%多一點,今年一季度環比為1%,實際上是很低的速度。中國經濟增速低于7%,等同于西方發達經濟的負增長。只有當持續若干季度維持在環比1.7%以上時,經濟才算是進入了復蘇期。
《21世紀》:目前內需增長和外需下降抵消起來,是否到了臨界點?
祝寶良:今年經濟增長取決于內需增長能否抵消外需下降。
內需方面,剔除價格因素,投資處于加快的趨勢;消費目前還比較穩定,但從長期看消費應該是放慢的,因為老百姓的收入下降了,購買力隨之下降,算是穩中趨降。外需方面,出口降幅已經開始放緩,但是仍然處于下降趨勢。
雖然政府依靠投資項目、扶持政策正在拉動國內需求,但是由于民間力量遠遠沒有發揮出來,所以內需這部分增長還是無法抵消掉外需的下降。一方面是由于結構性問題,一方面是我國出口多為消費品,進口多為投資品而造成的。
房地產在我國GDP中占了較大比重,該行業不啟動,整個經濟就好不起來。要啟動該行業,需要發揮市場作用,也就是價格。只有這個行業自行優勝劣汰,使得某些企業倒閉了,房子價格得到調整,老百姓才可能買得起房,這個行業還有可能恢復。
新刺激政策應著眼消費
《21世紀》:你覺得現在是否需要出臺刺激消費的政策?
祝寶良:是否采取新的經濟刺激政策,還需要觀察和選擇時機。暫時再推出新的大的刺激政策沒有必要。
繼續實施以信貸刺激經濟的政策是很有必要的,至少說明了銀行愿意貸款給企業,鼓勵企業去投資好的項目。在這個非常時期,信貸較快,也是為了讓中小企業看到經濟的復蘇還有希望。
不過,去年推出的4萬億投資目前哪些方面有效,哪些方面效果較小,現在還看的不清楚。而且中國也要考慮到國際形勢走向及全球經濟衰退期的長短。
如果要進一步刺激經濟,可以在消費方面努力。因為增加消費,有利于經濟結構的改善,刺激國內需求的增長。刺激消費無非是兩個方面,要么增加居民收入,要么通過政府擴大公共支出,代替居民消費。我覺得,再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意義不大,因為目前繳納個人所得稅的人不過2000多萬,這部分高收入者繳納個人所得稅,占全社會的比例很小。因此要減稅,還不如減企業的稅收,這會惠及就業從而增加居民收入。
但是短期內刺激消費的作用是有限的,因為消費更多是受體制問題的制約。
《21世紀》:去年我國調整了宏觀政策多次,今年你覺得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是否還有必要做新的調整?
祝寶良:今年還是要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積極的貨幣政策。適度積極的貨幣政策,按照年初定的目標,是M2增長17%,信貸增長5萬億以上。現在M2增幅達到了25%,信貸在一季度幾乎完成全年目標,這已經是積極的貨幣政策了。
積極的貨幣政策是必要的,貸款增加總體有利于我國經濟盡快復蘇,值得肯定,但要防止出現滯脹和銀行壞賬的增加。接下來的三個季度,信貸和M2投放應適度放慢一些。
而積極的財政政策在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費方面,可以做更多的文章,比如減稅、減費,提高農產品價格,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等。下一步可以增加中央財政預算在公共領域的支出,比如教育、衛生等方面,像大學生的學費可以減免,節約出的錢就可以用于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