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周報記者 顧錦生 綜合報道
高盛的總部,位于與華爾街垂直的百老匯大街85號,與紐交所相距兩條街。較之于瑞銀、雷曼的大樓,這幢樓極為低調,門口甚至沒有公司的名字,簡簡單單地寫著數字85。
來自德國巴伐利亞的猶太移民馬庫斯.戈爾德曼1869年在紐約創建一家小型商業票據經銷機構時,他很難想象,自己的小公司有朝一日會進化成全球第一大投資銀行。更讓他想不到的是,200多年后的接班人仍然與自己一樣,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
這便是高盛的企業文化所致,高盛現任CEO勞埃德.布蘭克芬將這種文化描述成個人信心與“一種與生俱來的不安全感”的結合。“這份戰戰兢兢驅使著人們必須保持旺盛的工作熱情和高效的生產力。是的,對于未來,一想到未能博得客戶的歡心,我們便會覺得心驚膽戰。”
這也是它成功的一大要素。
1882年,戈爾德曼的女婿薩穆埃爾.薩克斯加入公司,并將公司名稱改為了現在的“高盛”。這家公司以率先使用商業本票而聲名鵲起。20世紀初,高盛接手了一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IPO業務;它也是第一批大規模錄用名校MBA的公司之一,這一傳統也延續到了今天。
對人才的極度挑剔,是高盛逃過重重危機的法寶之一。“雖然我們的業務額以十億美元為單位,但我們對人才的選拔卻是以個人為單位,精心地逐一挑選。在服務行業里,缺乏最拔尖的人才就難以成為最拔尖的公司。”
高盛1928年建立了一個類似于“龐氏騙局”的限額基金,但隨即在第二年發生的股市崩盤中倒閉,公司的聲譽受到了損傷,幾年后才得以恢復。高盛投資銀行業務的鼻祖悉尼.溫伯格1930年以高級合伙人的角色加入公司,他修補了高盛的形象,并幫助后者在1956年福特公司的IPO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高盛歷史上另一個重量級的人物是格斯.萊維,他從證券交易員一步步做起,1970年成為了高級合伙人,并再次構建了高盛的交易業務。也正是萊維提出了高盛著名的經營哲學“長遠欲求”,即只要從長遠來看能賺到錢,短期的交易損失無須擔心。
上世紀90年代,高科技產業的興起帶動了高盛的全速發展。它先后在雅虎以及日本最大移動通信運營商DoCoMo的IPO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今天,高盛已經在全球各個金融中心設立了辦公室,觸角伸至各行各業。據說,福布斯富豪榜上的400名最富美國人當中,43%是高盛的客戶。高盛的員工收入自然水漲船高。2006年,剛剛接任保爾森的布蘭克芬掙了5300萬美元,2007年漲到近1億美元。當然,他仍舊一如既往地“戰戰兢兢”。“讓我半夜驚醒的事情,就是擔心不可預知的事件可能會使數年的財富瞬間化為烏有。”一語成讖,他的收入去年銳減了98.4%。
當然,這并不會讓布蘭克芬和高盛止步不前,因為現在他們面前的機會遠多過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