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開始向實體經濟蔓延,我國鋼鐵、機械、紡織、輕工等行業在危機中受到了較大的沖擊。
今年一季度,隨著國家擴大內需政策的實施,一些行業開始出現回暖跡象,但出口市場普遍低迷。有關專家認為,在外需疲弱的情況下,相關行業必須更加注重立足內需求發展。
鋼鐵業:市場低迷形勢嚴峻
自去年10月以來,由于國際鋼材市場價格暴跌,中國鋼鐵行業一直處于全行業虧損狀態。今年一季度,鋼材市場依然萎靡不振,鋼材價格接近1994年的價格水平,全行業虧損的局面還在持續。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會長吳溪淳等專家認為,鋼材市場低迷的主要原因是鋼鐵市場需求大幅下滑,同時鋼鐵產能嚴重過剩。
從市場需求看,房地產等主要用鋼行業市場景氣度下降,據統計,今年一季度房屋新開工面積同比下降16.2%。雖然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擴大內需政策對鋼材需求產生了一定的拉動作用,但難以彌補減少的需求。
國內市場需求疲弱,而出口市場更不樂觀。最新發布的海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鋼材出口514萬噸,同比下降54.9%。日前,歐盟宣布對我國出口的無縫鋼管征收臨時反傾銷稅,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將進一步影響我國的鋼材出口。中鋼協秘書長單尚華預計,2009年中國鋼材出口量將會下降80%。
為改善我國鋼材的出口環境,從4月1日起,國家提高了23種鋼材品種的出口退稅率。但業內人士認為,由于國際市場的萎縮,提高出口退稅率作用有限,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必須主要建立在國內需求的基礎上。
目前,國內部分行業已出現回暖跡象。3月,國內汽車產量達到109.54萬輛,同比增長5.55%;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房屋成交量也明顯回升。這些積極因素將有利于鋼鐵業的振興。
但是,嚴重過剩的鋼鐵產能制約了鋼材價格的反彈。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底,我國粗鋼產能達到6.6億噸,而2008年我國粗鋼產量為5億噸,過剩產能約有1.6億噸。事實上,今年年初,國內鋼材價格略有回升,但由于鋼材產量隨之以更快的速度反彈,結果使鋼材價格很快又掉頭向下。
為振興鋼鐵產業,國家制定的《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出了明確的產量控制目標——2009年我國粗鋼產量4.6億噸,同比下降8%。專家認為,只有制定淘汰落后產能的具體措施,切實控制產量,鋼鐵行業才能走出低谷。
機械業:政策利好效果明顯
去年四季度以來,我國機械行業迎來了諸多政策利好: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增值稅轉型改革、汽車業和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的出臺、“汽車下鄉”和“農機下鄉”政策的實施……
這些利好政策帶動了內需的增長,使今年以來我國機械行業保持了較好的發展態勢。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至2月,機械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4%;按可比天數計算,頭兩個月機械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2%,其中2月份增長20.7%。
在整個機械行業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農機行業和汽車業。“農機下鄉”政策激發了廣大農民購買農機具的積極性。1至2月,農林牧漁專用設備制造行業總產值同比增長21.6%,其中2月份增長43.1%。一季度的汽車市場也結束了去年四季度的下降趨勢,汽車產銷分別達到256.76萬輛和267.8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91%和3.88%。在世界汽車產業一片低迷的形勢下,中國汽車業可謂“風景這邊獨好”。
但當前形勢也不容過分樂觀。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蔡惟慈說,目前多數重大技術裝備和大型機械產品需求仍較旺盛,走勢依然較強;但多數量大面廣的中低檔機械產品,尤其是產能過剩比較嚴重的小型機械制造企業已面臨需求急劇下降的困境,一批企業已放慢生產節奏,安排員工學習或檢修設備。
出口形勢也堪憂。據海關統計,今年一季度,全國機電產品出口同比下降20.8%,電動機及發電機出口同比下降46.8%。
蔡惟慈認為,由于金融危機對機械工業的影響有滯后性,預計這一影響在今年會更充分地顯現出來。今年上半年有可能是近幾年來增速最低的時段。預計下半年形勢將逐步回暖,全年機械工業將呈前低后高之勢。
蔡惟慈說,我國機械行業還存在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基礎制造水平滯后、重復建設問題突出、企業集團大而不強、創新產品推廣困難等一系列矛盾,這些矛盾對機械行業健康發展的影響比金融危機更具根本性和長遠性。
紡織業:開局穩定外需不振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王天凱說,今年我國紡織行業開局基本穩定。今年2月,紡織工業協會對140個紡織產業集群(集群內企業達9.56萬戶,從業人數418萬人)進行調研發現,這些企業平均開工率在80%左右,半數以上的企業開工率達到90%,但也有10%的企業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至2月,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8%,按可比天數計算增長7.6%,比去年12月加快兩個百分點。
王天凱認為,雖然開局基本穩定,但企業普遍面臨出口萎縮、訂單不足、盈利壓力大的問題。出口萎縮是2009年紡織行業發展面臨的最大的不確定因素。據海關統計,今年1至3月,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出口120.2億美元,同比下降15.6%;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220.5億美元,下降5%。
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分析,紡織品出口下降,與去年圣誕節前國外大量促銷有關。同時,東南亞地區紡織企業憑借原料價格較低、貨幣大幅貶值等優勢,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形成強大競爭壓力。
為穩定紡織品、服裝出口,自4月1日起,國家將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退稅率提高到16%。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新聞發言人孫淮濱認為,提高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退稅率,將對紡織行業恢復信心、保持平穩增長發揮重要作用。
孫淮濱表示,當前紡織行業要千方百計穩定國際市場份額,努力實現市場的多元化;同時必須加大內需市場的開拓力度,與國際市場展開互動,形成拉動行業經濟增長的有效動力。
輕工業:增長較快出口下降
在“家電下鄉”、輕工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等政策效應和需求回升的推動下,今年以來,我國輕工行業生產恢復較快。據統計,今年1至2月,輕工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6%,快于全部工業增速3.8個百分點;按可比天數計算,頭兩個月輕工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4%。
雖然輕工業生產恢復較快,但由于金融危機對國際市場沖擊較大,我國輕工業品出口形勢比較嚴峻。據海關統計,今年一季度,在主要輕工業產品中,家具及其零件下降8.5%,玩具下降13.8%,塑料制品下降16.5%,彩電下降14.9%,手機及其零件下降16%。
為穩定輕工業品的出口,財政部和稅務總局決定從4月1日起提高部分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其中CRT彩電提高到17%,日用陶瓷、顯像管玻殼等玻璃制品提高到13%,部分塑料及其制品提高到11%。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名譽會長陳士能建議,輕工業生產企業要在努力保持美、歐、日等傳統國際市場的基礎上,開辟中東、俄羅斯、北歐、東南亞、西亞、南美洲等新興市場和潛在市場,實施多元化出口戰略。同時,相關企業還必須立足內需,配合安居工程、新農村建設、教育建設、醫療建設、災后重建等重大項目和旅游休閑產業的發展等,開發適銷對路的特色產品。
陳士能認為,從積極的方面看,國際金融危機也是對我國輕工行業的一次檢驗。各地經驗均表明,在危機中遭受重創的大多是產業層次較低、自主創新能力較弱、技術進步步伐較慢的企業和地區。
針對當前我國輕工業技術裝備總體水平不高和高端產品生產能力弱等現狀,陳士能說,要支持行業重點企業技術改造,切實做好引進一批先進技術裝備和先進工業技術的工作,組織好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加快推進裝備自主化。據新華社電 王曉瑩/制圖
拉動農民消費還需多項政策扶持
中國社會科學院昨日在京發布的2009年《農村經濟綠皮書》預計,200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仍將保持增加,但是增速將低于2008年,實際增長率可能降到6%。分析指出,中國擴大消費需求,最大潛力在農村,但由于目前種種因素的制約,拉動農民消費還需多項政策扶持。
四因素導致農產品貿易逆差擴大
2008年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依然保持較快增長。盡管受到世界糧食危機和金融危機的雙重影響,但是中國農產品進出口額不僅連續第9年增長,再次創造歷史新紀錄,而且保持較高的增長率。農產品進出口逆差由2007年的43.7億美元急劇上升至181.5億美元,增加3倍多。
《農村經濟綠皮書》分析指出,主要有四個因素導致農產品貿易逆差擴大。
1、在國際糧食價格大幅度上升的背景下,中國不僅需要進口大量大豆,而且缺少大豆貿易定價的話語權,其結果是被迫進口高價大豆。2008年大豆進口平均單價同比增加56%,若按上年大豆價格購買,大豆進口這一項就多支出約79億美元,這是中國農產品進出口逆差增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2、農產品進出口價格指數之間存在差異。2008年1-11月,中國農產品進口價格指數為137.7,農產品出口價格指數為115.2,即農產品進口價格上漲幅度大于農產品出口價格上漲幅度。
3、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逐漸顯現,國際市場需求不斷下降,直接影響了中國農產品出口增長。其中,水產品出口增速減緩,一些出口企業反映,近年來國外進口商的水產品訂單減少,特別是對蝦等高檔水產品訂單明顯減少。
4、農產品安全性是影響農產品出口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近年來中國農產品出口仍有農藥超標等情況,尤其是“三鹿奶粉”事件出現后,美國、德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家禁止進口中國奶制品。10月份,中國奶制品進出口數量從上月的19000噸急劇下降至1036噸。日本等國家對中國飼料等增設“三聚氰胺”檢測,許多國外進口商出于安全考慮取消或減少中國農產品訂單。
盡管未來要繼續應對國際糧食危機和金融危機的雙重影響,《農村經濟綠皮書》對2009年農產品對外貿易持樂觀態度。研究者在宏觀層面上分析指出,2009年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仍將繼續增長,但有可能增速減緩;與此同時,農產品對外貿易逆差仍然存在,但逆差值將會明顯縮小,其主要理由有:國際大豆價格處于低水平,大豆進口額將會明顯減少;國際植物油價格走低,以及食用植物油進口量可能減少;紡織品出口受世界金融危機影響,棉花進口量可能繼續減少;糧食出口政策將會調整,糧食及其加工品出口有較大幅度增長。中國堅持對外開放和互利共贏方針,以及國內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這是推動農產品對外貿易增長的動力源泉。
改革戶籍制度等五舉措促農民增收
關于如何提高農民收入,綠皮書提出了五項建議:
——以免除農業稅、發放糧食直補等為切入點,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業保護政策。近幾年,農業政策實際上已經成為農業增長和農民增收的對外因素。
——以江河湖海治理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為契合點,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增收機會。中國開展這些活動的空間很大,這些活動可以滿足廣大農民增加收入的要求和全體人民需要改善環境質量的要求,合乎世界貿易組織的要求;會對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做出重要的貢獻。
——以農村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為切入點,為農民提供更好的增收條件。具體地說,通過農田水利等設施建設,化解自然災害對農民收入的負面影響;通過耕地、整治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農民增產增收;通過村組道路設計建設,減少產品和要素運輸用工和費用;通過發展農民組織,降低農民的市場交易費用。
——以農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為切入點,為農民創造單獨經營農業同樣能夠持續增收的條件。促進生產要素優化配置,促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促進農業競爭力提升。
——以發動勞動力市場和改革戶籍制度為切入點,改善農戶進入城鎮從事非農就業和定居的條件。加大農業勞動力的轉移規模,加快農村勞動力從流動到遷移的轉換,促進農民增收、農業收入規模形成和農業現代發展。
居民人均消費水平是農民3倍
目前我國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水平落后城鎮居民至少10年以上,并且城鄉居民生活消費水平之間的差距一直處于擴大狀態。城鄉居民生活消費支出比從1978年的2.68:1擴大到2008年的3.07:1,也就是說,目前城鎮居民一個人的消費相當于三個農村居民的消費。
針對農村消費水平相對較低的現狀,《農村經濟綠皮書》分析指出,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結構存在優化空間。目前我國農村居民食品支出比重高于城市,2008年恩格爾系數為43.7%,高出城鎮居民5.8個百分點。而主要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偏低,2007年每百戶農村居民擁有的洗衣機、移動電話量不足城鎮居民的一半。而農村居民的衣著消費也偏低,2008年農村居民人均衣著消費支出為212元,不足城鎮居民的20%。同時,農村居民住房條件也有待改善,改革開放以來,仍有3000多萬農村住戶沒有新建過住房,2000萬農村住戶住在茅草房和土坯房中,近1000萬農村住戶人均居住面積不足10平方米。
有鑒于此,《農村經濟綠皮書》進一步指出,我國農村消費市場存在著較大的提升空間,尤其是耐用品消費市場、住房、衣著消費市場空間更大,而這些消費品在中國城市市場已經基本飽和。中國擴大消費需求,最大潛力在農村。
2009年農民收入預計增長率6%
《農村經濟綠皮書》指出,據對全國31個省(區、市)6.8萬個農村住戶的抽樣調查,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761元,比2007年增加621元,增長15%,扣除價格因素影響,實際增長8%,增速比2007年下降1.5個百分點。預計200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仍將保持增加,但是增速將低于2008年,實際增長率可能降到6%。
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家庭經營收入、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四部分組成。
《農村經濟綠皮書》的調查數據表明,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中,家庭經營收入占純收入比重的51.2%,仍然是農村居民收入最主要的來源,但占純收入的比重繼續下降,比2007年下降1.8個百分點。工資性收入比重為38.9%,比2007年提高0.4個百分點。轉移性收入比重為6.8%,比2007年提高1.4個百分點。財產性收入占3.1%,與2007年持平。
《農村經濟綠皮書》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農村居民純收入的四個來源走勢不一。其中家庭經營收入和工資性收入保持較好的增長趨勢。由于政策大力補貼,轉移性收入出現了高速增長。而受外部經濟環境的影響,財產性收入增速則出現大幅下降。
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
關于如何提高農民的增收能力,綠皮書認為,農民的增收能力和競爭能力的提升,受到知識、技能、經驗和信息不足的嚴重制約,所以,必須把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作為關系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性工程。并提出如下建議:
——健全知識傳授網絡。目前已有諸多知識傳授網絡可供農民使用,下一步要做好網絡的整合和終端的進村進戶,同時使內容更豐富,更新得更快、講解得更好,更合乎農民的需求。
——加強農民技術培訓。農民在技術培訓市場上有充分的選擇權,技術培訓機構在市場上有充分的競爭,是解決現實中技術培訓供給與需求脫節問題的關鍵舉措。政府采用給農民發放培訓券的做法,可以較好地達到這兩個目標。政府兌現培訓機構得到的培訓券,應該不是難題。
——構建經驗交流平臺。基層政府應根據農民的需求組織更多的經驗交流、技能展示等現場觀摩活動,使農民有掌握新的經驗的機會。
——完善信息傳遞渠道。現在,大多數農戶的生產經營活動是以市場為導向的,對農戶來說,及時把握市場和技術信息的重要性變得越來越重要了。信息的搜尋、整合和更新是規模經濟極為顯著的活動,政府在這方面應該承擔很大的責任,并能做出很大的貢獻。現在,大多數農戶的生產經營活動是以市場為導向的,對農戶來說,及時把握市場和技術信息的重要性變得越來越重要了。
商報記者 王雪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