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16日電 (邱觀史) “中國新一輪經濟刺激計劃”近日引起了各方的熱議。目前陸續公布的第一季度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回暖跡象初露端倪,前期宏調措施成效正漸次顯現。在此背景下,中國新一輪宏調政策將傾向哪些領域?宏調政策需要刺激還是調理?這引起了不同觀點的交鋒。
專家交鋒刺激政策加碼
“從目前出臺的一系列經濟數據來看,中國的經濟還沒有走出低谷,只能說沒有惡化。”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鋼明認為,目前的中國經濟是有起有落,并非全面回升,頂多只能說有回升的跡象,如果政府不進一步采取措施的話,下一季度還有可能掉回去,所以中國非常需要支持經濟回升的措施。
而對此,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14日發表研究報告認為,雖然中國GDP同比增速在一季度繼續減速,但更能反映經濟拐點和實際政策效果的年化環比增速已大幅反彈,二季度可能進一步上升到12%。經濟拐點事實上已經出現,而不是在幾個季度之后。他認為,目前擴大內需的政策已開始見效,所以短期內刺激政策不應加碼,而應該控制貸款增速。
瑞銀集團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汪濤也表示,中國由經濟刺激政策引導的內需復蘇已經開始,并且目前不需要額外的刺激政策。
盡管對經濟刺激政策加碼觀點不一,但專家也表示二度出臺一攬子計劃的可能性較小。“如果有經濟刺激方案的話,應該更側重于結構性調整,包括落后的第一產業和滯后的第三產業,這是需要重點投入的。”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教授接受《證券日報》采訪時表示,如果真的有第二輪經濟刺激方案的話,那就不能是第一輪經濟刺激方案的翻版。
“刺激”還是“調理”?
從中國總理溫家寶近期公開表態中,有關新一輪經濟刺激計劃的“蛛絲馬跡”開始顯現。更為具體的版本是,有媒體援引專家的分析指出,新一輪經濟刺激方案可能惠及醫藥、農業、新能源、房地產、銀行、家用電器、汽車、紡織、電子信息九大板塊。
在輿論熱議新經濟刺激計劃時,有分析意見認為,中國經濟應進行結構調整以夯實增長基礎,而非一味加大投資拉動內需;因此,中國經濟最需要的并非“刺激”,而是“調理”。
至今,以4萬億元投資計劃為核心的第一輪經濟刺激政策已實施了5個月。到目前為止,顯示中國經濟活動增強的主要跡象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規模以上工業增速持續回升、銀行信貸呈爆炸性增長等,這與政府投資主導的刺激政策密切相關。但在出口和消費方面,形勢卻并不樂觀。今年前兩個月,代表居民消費意愿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環比減少,而且前兩個月的同比增長率也出現下滑。而另一關乎居民消費意愿數據消費者信心指數也持續環比下降。
專家稱,4萬億元投資計劃以基建為主導,缺乏一些短期能見效且針對消費的措施。有分析指出,第二輪宏觀調控政策取向應該有較大的調整,即由偏重投資轉為偏向消費。否則的話,投資與消費失衡加劇,下一輪產能過剩現象會更嚴重。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一季度中國經濟數據出齊,對整個中國經濟形勢的判斷會更加準確,新一輪宏觀調控政策向哪些領域傾斜也會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