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晏琴報道
據(jù)央視“朝聞天下”消息,近日,財政部等七部委首次推出與成品油價格聯(lián)動的油價補貼機制,業(yè)內人士指出,這一政策是為我國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做了必要補充,再次確認了石油價格市場化的方向,也為今后油價的上升打開了空間。而事實上,近段時間國際油價持續(xù)上漲,國內油價很有可能再次面臨上調。
3月25日零時,國家發(fā)改委將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提高290元和180元。爾后,國家發(fā)改委副主任彭森對新的油價制定辦法解釋,“當國際油價連續(xù)20天日均漲幅或跌幅超過4%,就會考慮對國內成品油價的調整。”
“如果按機制走,確實是符合上調的條件了。”中國石油大學中國能源戰(zhàn)略研究中心執(zhí)行主任、工商管理學院院長王震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而這一說法是基于近期國際原油價格的持續(xù)上漲。截至4月13日,距離國家發(fā)改委3月25日的調價已經過去20天,在這20天的周期內,國際原油價格日均變動幅度超過了4%。因此,如果按照發(fā)改委此前公布的新成品油定價機制,成品油價格再次上調的條件已經初步形成。國內成品油價格或面臨再次上調。
“即使按照機制走,價格上調了,這跟價格的合理性也并不矛盾。因為發(fā)改委定的只是基本價,市場上的價格可以是不高于這個價格的。并且價格市場化也是利于消費行為的,整個決策行為不會出于短期利益去考慮。畢竟價格波動將是常態(tài)。”王震對記者說,“基準價調整了之后,市場也會考慮本身的需求情況來確定價格。”
同時,王震還表示,在現(xiàn)有的機制下,慢慢增加市場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們所說的市場化是中國的市場化,不是美國的市場化。”因此價格的確定不僅僅只是按照國際原油價格的變化來確定,還要把國家的稅收政策考慮進去,中國的成品油市場化不完全是美國化的。“目前,從需求層面來講還是比較疲軟的。因此,從市場本身來說,價格還是會有競爭力的。因為市場因素是很重要的。”
同時,財政部等七部委首次推出了與成品油價格聯(lián)動的油價補貼機制,完善對種糧農民、部分困難群體和公益性行業(yè)的油價補貼。
“可以補貼的就給予補貼,政策走在前面當然是好事情。”王震表示。
“其實去年也是有補貼的,去年油價飆升,考慮持續(xù)漲價可能會對行業(yè)企業(yè)產生大的影響,根據(jù)當時的情況采取補貼這種應對方式。雖然目前價格相對低了許多,但補貼能制度化對以后也是有利的。如果需求緊張,油價高了,從國家層面上來說,就不會那么被動了。”王震對記者表示。換言之,在高油價下,矛盾可能會增多,補貼機制有利于緩解各方壓力。
“在短期內還是有一定穩(wěn)定性的。長遠看來,還要取決于利益的變化,政策會根據(jù)市場變化來調整。”王震表示,一方面油價應該交由市場去決定,而另一方面國家對弱勢群體的補貼也是對的。“可以通過市場的方式,稅收的杠桿,價格的手段去進行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