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劍鋒
鄂爾多斯位列全國城市綜合競爭力增長率榜首
中國社科院昨日發布的《2009年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下稱《藍皮書》)稱,中國城市已進入整體起飛的階段,2005~2007年間,除11個城市進入GDP “3000億元俱樂部”外,有40個城市進入了1000億元俱樂部。
此外,全國95%的城市(294個)的綜合增長率超過10%,39%的城市(114個)的綜合增長率超過15%,還有26個城市超過了18%。
但也有專家指出,很多資源型城市,其發展以環境為代價,對環境的破壞非常大,其發展的可持續性令人擔憂。
引入“城市地均GDP”概念
這是中國社科院城市競爭力課題組連續第七年發布的課題報告。課題組選取了內地(大陸)和港澳臺的共計294個地級以上城市作為進行比較。競爭力排名前十位的城市為香港、深圳、上海、北京、臺北、廣州、青島、天津、蘇州和高雄。
課題組將城市競爭力的內涵定義為:一個城市同其他城市相比較,利用環境和吸引資源,提供產品和服務,占領市場,又好又快、可持續地創造財富,為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課題組負責人、中國社科院財貿所倪鵬飛博士說,此次首次將“城市地均GDP”及其增長率作為衡量城市競爭力的指標。
所謂城市地均GDP,是指城市每單位面積空間上,經濟活動創造的GDP數量,嚴格來講就是綠色GDP,即扣除了環境污染破壞后的GDP。課題組認為,這一指標既包含規模又包含效率——不是絕對的規模,而是單位規模。
中國城市整體起飛
倪鵬飛表示,從增長的角度來看,當前的特點是中國的城市在整體起飛,一改過去東部沿海一枝獨秀的情況。
而且在此輪增長中,傳統的經濟落后地區東北、環渤海和西部地區比東部沿海地區表現出了更強的發展后勁,在綜合增長競爭力排前50名的城市中,東北和環渤海地區分別占了12個名額,其次是西北地區,有9個城市入選。
其中,內蒙古的城市尤為突出,鄂爾多斯位列全國城市綜合競爭力增長率榜首,全自治區有6個城市進入綜合增長率前20強。
快速增長的結果是城市的經濟規模迅速擴大。根據2008年的數據,11個城市的經濟規模超過3000億元,經濟規模在2000億~3000億元的城市有8個,1000億~2000億元的達到32個。
經濟效率:港澳臺城市領先
盡管內地(大陸)城市的經濟規模迅速提升并逼近港澳臺地區,例如上海的GDP就已超過了香港,但港澳臺地區的經濟效率仍讓內地(大陸)城市顯得遜色。
經濟效率即城市創造價值的投入產出效率,《藍皮書》用人均GDP和地均GDP作為衡量城市經濟效率的指標。
在經濟效率前10名中,內地(大陸)只有深圳、東莞和東營位列其中,分別排名第7、8、9名,其余全部為港澳臺城市。
東部地區在經濟效率方面仍領先于西部地區,東南地區2007年的地均GDP為6055萬元/平方公里,環渤海地區為6267萬元/平方公里,遠高于中部地區的4547萬元/平方公里和東北地區的3142萬元/平方公里。
經濟效率的另外一個相關指標是發展成本競爭力,即城市創造價值時所節約的能源和對環境的保護。港澳臺地區和東南地區在這一指標上的競爭力最強,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的城市最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