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歐陽覓劍
人們經常用外貿依存度(進出口總額與GDP的比值)來衡量一個經濟體對于外貿的依賴程度。中國2007年的外貿依存度接近70%,遠遠高于發達國家的水平。因此,很多人認為,中國經濟過于依賴外貿和外需。
但外貿依存度的計算方法存在爭議,其分母GDP是增加值,而分子卻是進出口總額,它們的經濟內涵不相對應,不具有嚴格的可比性。在加工貿易中,GDP和進出口總額尤其不相對應。例如,國內企業進口了價值10萬美元的零部件,組裝成品之后以15萬美元的價值再出口,在這個過程中,進出口總額為25萬美元,但增加值只是5萬美元。因此,外貿依存度指標大大高估了中國對于外貿和外需的依賴。
那么,應該如何計算外需和內需的比例以及他們的作用呢?在支出法GDP的統計中,需求被分為最終消費、資本形成、凈出口三大類,其中最終消費和資本形成是內需,而凈出口是外需。在這“三駕馬車”中,凈出口所占的比例在大部分年份都不超過3%,近年順差增長較快,使得凈出口的比例大大增加,但也沒有超過8%。也就是說,與消費和投資相比,凈出口對GDP的影響是很小的。
這種算法又低估了外需的作用,外需應該等于出口,而不是等于出口減進口(凈出口)。這樣看來,中國2008年的外需是14285億美元(貨物出口額),折算成人民幣是100866億元人民幣,占到當年GDP的33.5%。但不能據此認為,外需與內需的比例是33.5∶66.5。內需中有一部分不是由國內產出滿足,而是由通過進口實現,因此,內需不是等于國內產出(GDP)減去外需(出口額)。內需應該等于最終消費和資本形成再加上進口額,2008年是36萬億元人民幣。那么,內需與外需的比例是1∶0.28。通過這個比例關系可發現,內需才是主導性的因素。
這種算法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外需的地位,但還是低估了外貿的作用。外貿包括進口和出口,出口是外需,而進口則起到促進內需的作用——如果不是通過進口,某些國內的消費和投資就得不到很好地滿足,可能會因此而減少。因此,外貿的作用確實要通過出口和進口兩個方面才能完整體現,從這個角度來說,外貿依存度有其合理性。它可能很好地適用于發達國家,但適用于中國則要做一些調整,因為中國是以加工貿易為主。加工貿易中的進口不會直接影響內需,而出口中也只有一部分是對中國產出的需求。因此,計算外貿依存度,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要分別處理:加工貿易算進出口差額,一般貿易算進出口總額。這樣可以更準確地估計中國對外貿的“依賴”程度。
2007年,中國一般貿易的進出口總額是9673億美元,加工貿易的進出口差額是2493億美元。據此可以算出,經過“調校”的外貿依存度是37.3%。這是一個比較高的數值,但不是“高得離譜”。美國和日本2007年的外貿依存度也在30%左右,中國比它們高得并不多,可以說是在正常的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