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雪
由于投資1000萬元的理財產品虧損三成后,還不能提現,渣打銀行被投資者推上了被告席。4月10日,該案在上海盧灣區法院開庭,成為國內首個涉及投資外資銀行理財產品虧損的案件。
原告委托律師指出,原告林小姐在渣打銀行存入1000萬元委托購買境外基金,3個月后市值縮水三成后,向渣打銀行發出中止投資的指令并要求提現。然而,在拋空海外基金后,提現要求卻被拒絕,林小姐這才發現,自己委托渣打銀行的是一款名為“金通道”環球投資系列的人民幣一年期理財產品,要求撤銷認購合同并按同期利率返還其本金。
被告代理律師認為,原告提供的認購申請書只有原告的簽名,無渣打銀行方面的簽名和蓋章,所以這并不構成法律上的合同,不存在撤銷的可能性。而且,原告購買的“金通道”環球投資系列,為一年期理財產品,不適用于提前贖回。被告律師還詳細介紹了該產品,認購期2008年6月12日至6月25日,該產品其收益表現是由名為動態回報投資——股票掛鉤結構性存款,以及代客境外理財計劃——投資于美林一年期組合掛鉤結構性憑證這兩款產品共同決定的。
對此,原告代理律師指出,原告在簽署認購合同時,從未看到過寫明購買產品為一年期“金通道”環球投資系列的合同前6頁。法庭上,原被告還就否違規銷售理財產品等多個問題展開了辯論。此次庭審沒有宣布結果,法官表示將擇日開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