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孫雷
4月10日,中國股市幾近“山河一片紅”。上證指數以2.7%的漲幅,迎接一季度中國宏觀經濟數據的出爐。
向上走?向下走?反彈?反轉?人們興奮、痛苦、困惑,總在試圖從任何蛛絲馬跡里提前尋找到中國經濟的方向。
“這應該是個反轉,而不是反彈。”10日當天,野村證券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對中國經濟走勢給出了自己的判斷。
4萬億經濟刺激方案等一系列宏觀政策效果逐步顯現,大部分行業存貨調整已近尾聲,國內終端需求持續強勁,出口降幅將有所收窄——在孫明春看來,上述幾大因素決定了,從二季度開始中國經濟將重拾升勢,轉向“V”形曲線的上升軌跡,盡管現在“只是個開始”。
2007年10月,當中國經濟一路高歌猛進之時,時為雷曼兄弟公司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的孫明春卻悲觀地提出,中國經濟正在步入下行通道;2008年12月,當人們非常悲觀地看待中國經濟前景之時,孫明春反而樂觀地認為,積極因素將很快顯現。
事實證明,這兩次都讓孫明春說對了。而今,在春意盎然的四月,孫明春再度拿出了自己的“魔法水晶瓶”。這一次,結果會怎樣?
是反轉,不是反彈
《21世紀》:近兩個月,中國經濟的一些先行指標開始出現回暖跡象,比如發電量、房地產與汽車銷售量、新開工項目計劃投資等。針對中國一季度乃至年內經濟走勢,市場也逐步出現比較明顯的樂觀情緒。你怎么看待當下的形勢?這些指標的回暖預示的是中國經濟的反彈還是反轉?
孫:我持相對樂觀的看法,這應該是個反轉,而不是反彈。
《21世紀》:依據何在?
孫:我的依據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包括4萬億經濟刺激方案在內一系列宏觀政策效果的逐步顯現;大部分行業存貨調整已近尾聲;國內終端需求持續強勁。
《21世紀》:你怎么判斷經濟刺激政策對推動經濟反轉的效果影響?
孫:從2月中旬開始,我們已經開始看到經濟刺激政策效果在逐漸顯現。PMI數據的持續上升已經對此有所反映。
PMI是一種擴散指數,它反映的不是訂單絕對量,而是拿到訂單企業范圍的擴散程度,在經濟中的滲透度。這個數據的向好,相當有代表性。
中國的經濟刺激政策從去年11月份推出,但中間經過一個冬季,很多北方的項目都沒有正式開工,要等到3月中下旬、4月初才逐步開始,而珠港澳大橋項目,甚至要到今年11月份開工。這樣看來,目前不過是最初的效應而已。
企業現階段一般是訂單先行,3月份訂單已經顯出效果,傳導效應將會一環環傳遞下去的。比如鐵路建設,需要列車訂單的提前告知,并不是一兩個月的事情,而列車制造企業將會再給上游配件之類企業下訂單,配件企業向再上游直至原材料企業下訂單,不斷向上游傳遞。
所以,隨著經濟刺激政策的逐步落實,接下來刺激效果也會越來越明顯。
《21世紀》:你又怎樣看企業“去庫存化”進程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孫: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這次發生在中國的存貨調整,主要發生在原材料方面,而不是產成品方面。中國經濟2008年四季度的繼續下行,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企業大量被動囤積原材料后的急速存貨調整。
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全球商品價格猛漲,導致國內原材料價格猛漲,企業不得不提前囤積很多原料,正常庫存兩三個月,有些企業甚至達到七八個月的庫存。這導致上游原材料企業生產相當強勁,但生產出來的東西都停留在倉庫里。
2008年8、9月份,原材料價格企穩,又有信貸緊縮,市場供需發生逆轉,需求消失,價格下行,企業不但不買,而且要推遲買,因為這樣越往后越省錢。
新的逆向預期帶來的結果便是鋼鐵煤炭企業的被迫減產,去庫存化過程中,企業產能利用率降到三分之一左右,主要發生在上游企業。
如今,根據我們掌握的情況,發生在2008年四季度的大規模存貨調整已近尾聲。存貨調整結束后,產能通常會恢復到一個相對正常水平。雖然需求下落,但企業產能利用率要比存貨調整期間要好。所以數據好起來應該說是在意料之中的。
同時,中國的最終需求這方面雖然有所減弱,但整體看仍然很強勁,強于2003、2004、2005年。消費上,2008年第四季度名義社會品零售總額增長20%,今年1、2月這一數據實際增長16%左右。投資需求也是相當強,26%,實際更高,因為投資品價格在回落。
這都為宏觀經濟實現反轉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目前還只是開始
《21世紀》:在看到一些先行指標有回暖跡象的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了鋼價短暫回升后的持續下行,鋼鐵生產和新訂單指數繼續大幅度下降。你怎么解釋這種現象?如果是反轉,現在處在反轉的什么階段?
孫:現在還早,目前還只是反轉的開始。
實際上,企業的訂單才剛剛開始鏈條傳遞。如果想傳遞到經濟各個行業,尤其是最終的鋼鐵需求這個環節,是需要點時間的。而且,鋼鐵行業目前存貨過多,包括不久前又一輪新的存貨增加,再加上房地產行業的復蘇尚待時日,所以這一行業不大可能這么快好起來,真正好轉恐怕要等到下半年。
《21世紀》:需要追問的是,在國際形勢仍然十分嚴峻的情況下,投資、消費兩輛馬車是否能拉住逆向行駛的另一輛——出口?
孫:的確,國外經濟形勢不會很快好起來。盡管最壞的時候可能已經過去了,但從2008年四季度開始,全球也面臨著巨大的存貨調整。全球經濟很可能是“L”形增長,現在雖然已到“L”的拐點,經濟開始企穩走平,但可能還會延續負增長。
我們要問的是,2月份中國出口下降26%,這一大幅下降趨勢是否還會延續?我認為,不會的。26%的下滑速度,是在全球經濟巨大的存貨調整過程中發生的,是暫時的。一旦全球經濟企穩,這一局面將會有所改觀。
全球貿易額與全球GDP增長正相關。一個簡單的事實是,假設2009年全球GDP下降3%,那么全球貿易不會下降10%這樣的量級。那么中國出口會下降那么多嗎?除非中國大量丟掉市場份額,而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我的判斷是,中國的出口6、7月份會穩定,下降幅度會回到10%以內。
《21世紀》:那么另外一個需要探究的問題是,中國外貿依存度這么大,怎么看外需明顯疲軟對中國就業、收入乃至國內消費的沖擊?
孫:不要夸大出口行業在中國經濟中所占的比重。
按照我們的估算,整個出口行業,包括很多與之相關行業全部加起來,占中國就業的比重也就15%,即便出口下降20%,影響到的就業人口不過3%,1700多萬人,對全中國8億人口收入來講,影響有限。
從4月份開始,中國就業形勢會有所好轉。但中國的人口多、正在推進城鎮化,即便經濟增長達到10%,就業壓力同樣會很大。但綜合來看,目前的就業壓力不一定會帶來收入的負增長或者不增長,對消費的影響也是有限的。
《21世紀》:基于你的分析,你對未來一段時期中國GDP、CPI、PPI走勢作何預判?
孫:對于GDP,我們預判將是個V形的走勢。今年一季度會比較差,和去年四季度不相上下。二季度會明顯上行,這種上升勢頭可以至少保持到明年一季度。今年全年GDP可以達到8%,年底接近10%。
CPI因為去年年初冰凍災害的基數效應,近幾個月還會是負增長,而下半年隨著基數效應的消失,CPI將有所回升,全年預期增長0.6%。
PPI我們不做太多預測。因為中國目前仍然產能過剩,成本壓力很難轉嫁出去,PPI的先行效果很難體現。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