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
“病人吃爛蘋果”的是與非
曾幾何時,民營航空以低廉的價格、靈活的資本運作成為攪動中國民航市場的“鯰魚”。時至2009年,民營航空卻舉步維艱,拖欠機場費和航油費、停飛、被迫停航,亂象紛呈。國有化似乎成為民營航空的救命稻草。繼3月中旬鷹聯航空被四川航空兼并后,東星航空也在“國”與“不國”中殘喘。民營航空業“民退國進”根源為何?
日趨式微的民營航空
2008年12月6日,奧凱航空客運停航,2009年1月復航,3月又傳出天津市政府將注資奧凱的消息。奧凱是中國民營航空中一個重要的名字,它的命運似乎也是民營航空的一個縮影。
2004年,民航業第一家民營航空公司奧凱成立,開創了民間資本參與高度國有化的航空行業的先河。到2006年,春秋航空、東星航空、鷹聯航空、吉祥航空等一批民營航空公司相繼誕生,我國出現了超過10家民營和中外合資航空公司。
低廉的票價、個性化的服務,民營航空來勢洶洶,攪起了3大國有航空公司壟斷下的一潭死水。但進入2008年后,民營航空整體遭遇了生存危機。由于金融危機的沖擊和民航市場的長期不景氣,民營航空脆弱的資金鏈瀕臨斷裂,長期拖欠機場費和航油費的奧凱航空、東星航空相繼被停飛,民營航空生存面臨危機。
今年3月17日,鷹聯航空被川航注資2.3億元吞并,東星航空也在四處尋找國有航空接盤,而奧凱則在尋求政府的注資活命。
“民退國進”,民營航空存在著整體淪陷的危機。
資本沖動是亂象起源
“資本沖動與戰略管理能力不足是一切亂象的起源。”中國民航管理干部學院副教授鄒建軍對《中國會計報》說。
鄒建軍說,航空公司對民營資本的開放始于2004年,這恰好是世界經濟與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無疑讓參與其中的各種資本產生了更多的欲望。民間資本逐利的特性使其具有極強的沖動,而缺乏審慎、詳盡的發展戰略和相應的管理能力,也就體現為民營航空常見的發展定位搖擺不定的狀態,這使得民營航空在面臨危機時不堪一擊。
“相當數量的民營航空持有者,并不是把民航運輸當成事業來做,而是投機的幌子和工具。”對于這種現象,鄒建軍顯出了憂憤之情,“個別人甚至只是想炒作一番后倒手套現,怎可能有嚴謹的發展戰略?”
民航本身的特殊性也決定了民營資本的介入不容易成功。鄒建軍說,航空公司業甚至可以說是一個“燒錢”的行業,成本高而利潤低。一個航空公司要取得成功,至少需要幾個方面的要素,即航線網絡與規模、信息管理能力、人力資源與銷售渠道。對于新興的民營航空公司而言,航線網絡與規模是最大的短板。因此,有些民營航空公司為了彌補這方面的弱勢,實施了運力快速擴張戰略,為今天的危機困境埋下了伏筆。
此外,政策的因素也被認為是導致民營航空淪陷的原因之一。記者了解到,金融危機下,作為國有經濟的南航、東航得到了國家總計100億元的支援,而它們同時在機場費和航油費用方面也享受了不少優惠條件,巨額的虧損也不會使這樣的龐然大物倒下。對民營航空來說,讓民營資本和民營企業家們不停地燒錢則幾乎是不可能的。
先天不足和環境的嚴峻,使得那些脆弱的民營航空面臨被“吞”掉的境地。
國企吞“爛蘋果”是耶非耶?
“民退國進”就是解決問題的必然渠道嗎?資本沖動下發展畸形的民營航空被“招安”后就能脫胎換骨?吞下“爛蘋果”的國有航空是否會消化不良?這些問題似乎不能得到準確而樂觀的答案。
在鄒建軍眼中,“民退”可看作是民營航空的一次自我凈化,優勝劣汰的必然結果。因為并非所有的民營航空都要倒掉,定位準確、經營得法的吉祥、春秋航空,2008年甚至還有上千萬的獲利。
“國進”是復雜原因下的產物
“我認為國有航空吸收民營航空并不一定是情愿的,這應該是受我國現有體制制約的結果。”鄒建軍認為,國有航空眼下能接手民營航空,更多的是在承擔“社會責任”,順應政府這一自身大股東的需求,避免民營航空倒掉帶來的人員、資產的浪費以及相應的經濟、社會問題,從純經濟角度則并不一定愿意接受一個“爛蘋果”。
吃掉“爛蘋果”的人會不會消化不良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在國有航空也面臨內外交困也是個危重病人的情況下。鄒建軍認為,國有航空的確存在大量問題,但它們已經形成了航空業必備的規模效應,能夠順利消化掉民營航空更好,如果不行,政府也將有一整套改造重組國有航空的措施和手段,這樣消化民營航空的成本也相對較低。
無論如何,病人吃爛蘋果都是不好的事情,被吃的心有不甘,吃的人不情不愿。為何會造成這種局面,如何徹底解決造成這種局面的癥結,或許是國家、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以及民營資本應當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