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魏珍妮報道
幾周以來,海外央行再掀降息狂潮。3月5日,英國央行宣布將利率下調0.5個百分點,其主導利率降至歷史最低點。同日,歐洲中央銀行在法蘭克福宣布,將主導利率降至1.5%,創下1999年以來最低利率水平。隨后,新西蘭、加拿大、巴西等國的基準利率也降至歷史新低。
各國紛紛降息對于中國是否會產生降息的壓力?著名金融投資家、經濟學家孫飛博士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國際上央行降息是因為經濟還未復蘇,需要刺激投資。中國央行是否降息更重要的是取決于未來的宏觀經濟數據。
為克服“零利率”下出現的“流行性陷阱”,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18日決定,在維持聯邦基金利率0~0.25%區間不變的同時,動用上萬億美元購買3000億美元的長期國債和最多1.25萬億美元“兩房”發行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
中國央行自2008年9月以來,為保持經濟增長,先后5次下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而今年以來,央行尚未啟用降息措施。經濟學家、博士馬紅漫認為,美國孤注一擲的救市舉動對于中國的影響很大。這不僅直接給予中國央行強烈的降息比照信號,更使得目前極高的存款準備金率打開了進一步下調的空間。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月份居民消費價格CPI和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雙雙下降,降幅分別為1.6%和4.5%。其中,CPI更是出現了6年來的首次負增長。“CPI負增長為未來進一步降息,提供了一定的空間。一季度數據可能不會太好看,根據3月份數據的實際情況,央行有可能啟動降息措施。”孫飛預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