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訪汕頭市副市長余健明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南焱/汕頭報道
如果說在近現代史上,建立特區是汕頭第二次發展機遇期的話,那么2007年,中央確立的海西經濟帶則是第三次發展機遇。在第三次的發展機遇中,汕頭市已將旅游納入到海西經濟帶的發展中,這樣的調整對汕頭市的發展將帶來怎樣的變化?汕頭又將如何來應對這種經濟轉型?
帶著這些問題,《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于2月11日專訪了汕頭市副市長余健明。
新機遇
《中國經濟周刊》:回顧汕頭的發展歷程,2007年中央提出的“海西經濟帶”應該是汕頭發展的第三次機遇。在第三次機遇里,汕頭的產業將會作出如何調整?
余健明:中央在2007年就開始提出要建設“海西經濟帶”,這個經濟帶是從廣東,到福建、浙江,橫跨三個省。“海西經濟帶”有國家統一的政策,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我們一定會把握好的。
《中國經濟周刊》:汕頭在“海西經濟帶”當中,將會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余健明:汕頭市委、市政府抓住汕頭被列為首批海上對臺直航港口的契機,把擴大對臺經濟貿易文化交流合作作為汕頭新一輪擴大開放的突破口。汕頭和臺灣“一衣帶水”,有深遠的歷史淵源,民俗風情語言都很相近,兩地交往很頻繁。我們這邊有很多的臺灣人,臺灣也有很多汕頭人。這些都是得天獨厚的優勢。
發展對臺旅游是我們今后發展的重要方向,汕頭已經有一家旅游企業被國家旅游局指定為粵東地區唯一特許經營大陸居民赴臺旅游業務,市民“臺灣游”十分踴躍。去年,我們已經和臺灣澎湖的旅游局長談過,雙方都有合作意向,希望通過發展郵輪實現兩岸的海上旅游。我們相信通過發展旅游,會增進兩岸人民的友誼,推動經濟貿易文化交流。
《中國經濟周刊》:今后汕頭如何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轉變?
余健明:改革開放30年來,汕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也在不斷變化和調整,從以前的民營工業,到地方產業、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它們占GDP的數量不斷增長。汕頭是一個海濱城市,主要還是發展臨港工業,臨港工業是依靠港口大出大進的產業,這就是汕頭的一個產業特點。
現在我們搞的一個生態濱海旅游示范區,這個有助于我們整個產業結構的調整,包括增長方式的改變。因為它加快了地方服務業的發展。從地方發展來講,旅游提供就業機會、促進地方產業鏈發展的作用會更強一點。
《中國經濟周刊》:強化旅游能否給汕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余健明:首先,汕頭的文化底蘊很豐富,僑鄉文化、海洋文化、特區文化,這都是與眾不同的,特別是僑鄉文化。這些文化不通過旅游根本介紹不出去,這也是我們發展旅游的重要原因。其次,汕頭現已開發景區(點)40多處,其中國家4A級景區3處,3A級景區1處,國家森林公園1處,全國首批工農業旅游示范點1處,省級旅游度假區4處,省級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各1處。這些都是獨具特色的發展優勢。
新優勢
《中國經濟周刊》:汕頭發展旅游業,相對于整個廣東來講,是否有明顯優勢?
余健明:應該說我們的旅游特色十分明顯。推進生態濱海旅游示范區建設,提升粵東旅游中心城市功能,開發粵東濱海旅游精品,打造濱海旅游休閑度假基地,重點要打造獨具特色的旅游產品:
打造海濱度假產品。一是推進南澳島旅游區建設,進一步提高南澳旅游品牌爭取早日實現“東南沿海著名旅游海島”的建設目標;二是加快濠江北山灣開發建設,推出濠江海峽旅游。
打造生態旅游產品。重點開發南澳農家樂、漁家樂,澄海紅樹林濕地、遠東國蘭苑等旅游項目。
打造文化旅游產品。一是提升陳慈黌故居檔次,加快以陳慈黌故居為依托的前美旅游區建設,二是推進明安里旅游區創A工作。
打造休閑旅游產品。突出潮汕美食特色,爭取在國內主流媒體介紹潮汕美食,以潮汕美食的品牌吸引國內外游客。
《中國經濟周刊》:汕頭有哪些產業發展計劃與“海西經濟帶”的發展建設相契合?
余健明:比如通過發展三條經濟帶,一條是東部城市經濟帶,一條工業經濟帶,一條生態經濟帶,帶動整個汕頭經濟產業和城市格局的發展。現在最先發展的是東部城市經濟帶。南澳跨海大橋是連接東部城市經濟帶和海島的重要項目,前期工作做了十來年,剛剛啟動建設,南澳跨海大橋建成對南澳島旅游開發建設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新策略
《中國經濟周刊》:汕頭市納入“海西經濟圈” 將如何發展旅游產業?
余健明:汕頭要做的工作有:
積極融入海峽西岸旅游經濟圈。一是以國家旅游局編制《海峽西岸旅游區總體規劃》為契機,確立汕頭作為海峽西岸旅游核心城市的地位。二是與海峽西岸旅游城市開展區域合作,與廈門簽訂“廈門與粵東五市旅游合作協議”,參加第四屆海峽旅游博覽會,與海峽西岸四省23個市共同簽署“海峽西岸旅游區域合作聯盟廈門宣言”。三是與臺灣澎湖建立旅游聯系和合作。
進一步強化與閩粵贛十三市的合作。通過邀請閩粵贛有關地市旅游界來汕頭考察旅游資源,組織旅行社和新聞媒體參加梅州和福建漳州、龍巖等市的旅游節慶活動,加強與閩粵贛十三市的溝通和互動,努力探索以旅游企業為合作主體,以旅游線路為依托,以旅游產品為基礎的區域合作新模式。加強與越南芹苴市、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東部集團等的合作,促進旅游產品深度開發。
《中國經濟周刊》:汕頭市在旅游開發上會有哪些具體措施?
余健明:我們將在創建生態濱海旅游示范區方面做一些準備工作:做好旅游環境的營造,包括旅游服務、整個旅游市場、旅游行業的管理,以及一些硬件設施如交通、道路等各方面的建設等。進一步修編完善旅游規劃。要和納入海西經濟帶以及海洋旅游資源開發等等結合起來,在新的規劃中體現我們新的發展思路。抓一些旅游項目,打造一些旅游精品。目前有幾個近期做的旅游項目,比如藍水星等,差不多可以開業了,準備搞一個“永不落幕的美食城”,處處突出生態濱海旅游這個主題。加強旅游的宣傳推介,加大投入。這兩年我們到粵東、粵北、華東、華中、北京,包括西部的一些城市,推介我們的旅游資源、旅游產品。
汕頭南澳島:
騰躍中的粵東明珠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侯雋/汕頭報道
2月9日,廣東省汕頭市南澳縣一年一度的大型“元宵漁燈賽會”隆重舉行,當地居民活靈活現地舞動著各種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魚類道具,表達海島漁民期盼風調雨順、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
從下午5點開始,由3000人組成的漁燈隊、鑼鼓隊、標旗隊等20多個方隊鞭炮齊鳴,進行環島大巡游,蔚為壯觀,吸引了許多游客駐足觀看。一位韓國游客興致勃勃地向記者表示:“以前只知道中國的海南島風景優美,沒想到這里更是別具一格。”
南澳島位于廣東省的最東端,是廣東省唯一的海島縣,也是汕頭經濟特區的唯一轄縣,素有“粵東屏障、閩粵咽喉”之稱。2008年這個海島縣獲得全國首個AAAA級海島生態旅游區稱號,全年進入海島景區景點游覽的海內外游人達61.81萬人次,全縣旅游綜合收入達到1.99億元,雙創歷史最高水平。近日,《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赴南澳專訪了縣政府相關負責人。
擦亮粵東海上明珠
南澳島由主島及周邊22個小島組成,陸域總面積111.53平方公里,海域面積4600平方公里,總人口7萬多人,當地民風淳樸,以經營養殖業和旅游業為主。記者一行由汕頭市區萊蕪碼頭出發,不到1個小時就踏上南澳島,發現環島公路長線穿珠,島內公共交通設施十分發達便利。據了解,南澳是廣東省公路密度最高的縣,島內四通八達,一環二縱的通車里程有144公里。
南澳縣旅游局長蔡利遜向記者介紹說,南澳因為地理位置特殊,距臺灣高雄160海里,距福建廈門96海里,距香港則為180海里,是上述港、臺、閩三大港口的中心點,歷來屬于兵家必爭之地。僅在明、清兩朝派駐當地的總兵、副總兵官,就共計158任,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戚繼光、鄭成功、劉永福等都曾在南澳島留下足跡。建國后近40年之久的軍事設防,又給人們進島增添了幾分的神秘色彩。
“老人們都說南澳島自古以來就是粵東的海上明珠,因為我們具有獨特的‘海、山、史、廟’交叉的旅游資源,又是全國最典型的亞熱帶海島氣候,冬暖夏涼,可以說現代旅游者要求的陽光、沙灘、海水、綠色、清新空氣,我們南澳島都具有。”蔡利遜說。
汕頭作為全國最早的經濟特區,為什么南澳島直到近年才引人注目呢?面對記者的疑問,蔡利遜解釋說,南澳島雖然自身條件不錯,但是由于占全島面積93%的山地地形,在1991年以前是交通極為不便,處于無上等級路、無民用碼頭、無出租汽車、進出島難的“三無一難”狀況。“一位考察過南澳島的俄羅斯老板曾拍著胸脯告訴我,只要我們南澳的配套設施能跟上,他就每年組織1000俄國游客來南澳度假,最少一周,最多半個月。像這樣的例子多了,也深深地刺痛了我們,一定要把南澳島的發展搞上去才行!”
因此,近年來歷屆南澳縣政府都把大力發展旅游經濟作為重點,南澳縣長林定亮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該縣已經先期投資2億多元,成功創建了國家四A級旅游區,完善了青澳灣、海島國家森林公園、宋井、總兵府、風電場等景區配套建設,目前又投入資金1.2億元,正在改建兩家高星級酒店,形成以“食住行購游娛”一體化的產業鏈。
打造漁島獨特品牌
記者在南澳島采訪期間發現島上的游客來自全國各地,除了旅行社的游客,還有自駕游的散客,更有幾家來自韓國的旅行團。南澳一家旅行社的負責人李先生告訴記者, 以前到南澳縣都是吃海鮮、看大海,近年島內不少旅行社紛紛針對海島特點和游客需要,推出各種特色的旅游項目,如安排游客出海捕魚等吸引游客。“今年除夕,南澳島的部分酒店客房已被預訂一空;初三、初四則迎來旅游高峰期,島內大部分酒店均已客滿。”記者所住酒店的大堂經理說。
南澳縣旅游局長蔡利遜說,為了加大力度宣傳和推廣南澳島,縣政府去年采取了“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我們一方面邀請中央電視臺在島上拍了宣傳片來提高南澳的影響力,另一方面還組織自己的旅行社去武漢、鄭州、洛陽等華中地區考察,又邀請了上海、浙江、江西等地50家旅行社的總經理們來到南澳島親身考察。他們認為南澳島非常適合漁家樂的旅游形式,游客們可以體驗海島獨有的生活方式,住在漁家旅館,品嘗親手捕回來的魚,感覺也更香甜!”
南澳縣委書記吳健彥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南澳島根據自身獨特的自然風光,著意將旅游與體育、文化結緣,先后舉行了“愛我汕頭”登山節、首屆環南澳島自行車賽、“南澳旅游形象大使”評選大賽等活動,開展生態旅游與競技體育的方式發展旅游經濟。此外還大力開發冬季游,并相應新開發和建成后花園生態旅游點、縣城內湖生態園、云澳澳前漁村、深澳三澳村、青澳后蘭村等一批適合冬季旅游的鄉村景點,展現了“火熱冬季,走進南澳”的旅游主題。他說:“這是我們南澳的特色,我們縣各旅行社與國內外60多家大旅行社結成合作伙伴,開辟了冬季食在漁村、住在漁家旅館、樂在休閑漁船等20多個生態游樂項目,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冬季南澳游品牌。”
據介紹,去年9月份以來,南澳島招待的旅游團隊已超過800支,第四季度進入海島游覽的中外游客超過10萬人次。
“南澳一日通”指日可待
2009年1月20日,南澳跨海大橋建設正式開工。該橋起于汕頭市澄海區萊蕪圍,終于南澳長山尾苦路坪,全線長11.08公里,其中橋梁全長9.341公里,是廣東省目前在建的最長跨海大橋。南澳跨海大橋的建設將從根本上解決南澳島交通的瓶頸問題,實現海島與市區之間的連接。
“以前遇到一場大霧或者7級以上的大風,渡船就停航。南澳大橋的興建將對南澳的發展帶來質的飛躍,為我們南澳走出去招商引資打開了大門。”蔡利遜告訴記者,該縣旅游部門全面整合濱海旅游資源,建設了11個觀景臺;目前正在洽談在島上建設大型游樂園的項目,計劃建成98公里的海岸線觀景帶、4萬多畝的養殖海區、22個如眾星拱月的小島、2萬多畝的森林公園,充分發揮海島良好的環境優勢,將南澳島發展成為漁村風情游、沙灘戲水游、歷史文化游、森林觀賞游、海底探秘游、海上垂釣游一體的休閑度假、觀光、療養、會展、海上運動的基地。
“以前每逢黃金周時間,旅游團隊過海排隊時間經常要三個小時以上,勞累的旅途會削弱游客的游興,我們相信大橋的開通將會給南澳島帶來巨大的變化,游客入島旅游將有充裕的時間可以留下來享受小島美麗的夜晚。”蔡利遜如是說。
(中標)汕頭石:“保護比建設更重要!”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孫冰/汕頭報道
“汕頭是一個‘山水’城市,汕頭的‘汕’不就一半是‘山’、一半是‘水’嘛。”在樹木掩映中的風景區管理局辦公小樓里,記者見到了汕頭市石風景區管理局的鄭強局長。“到汕頭一是看海,那就是南澳;二是看山,那就是我們石。”
天然美景,超級氧吧
從汕頭市區開車十幾分鐘就可以來到石風景區的腳下,“以前到石只能靠輪渡,石大橋建成以后,從市區到石就非常的方便了。”當地的向導告訴記者,“所以每天都有不少汕頭市民從市區來到石鍛煉、休閑。”
盡管汕頭市區的空氣已經非常的濕潤宜人,但進入石,你還是會有身心為之一振的感覺。“整個石風景區面積20.77平方公里,每天可以釋放氧氣983.31噸,所以石也被稱為汕頭的‘天然氧吧’。”汕頭市石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局長鄭強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根據相關部門的檢測,石山的負離子含量高達每立方厘米11200個。”鄭局長補充說,“醫學上證明,負離子含量達到每立方厘米700個就能滿足人體正常呼吸的需要;而達到每立方厘米1000個,空氣就會特別新鮮;達到每立方厘米8000個以上時,就會對人體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神經系統等各種疾病有輔助療效,因為負離子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血液攜氧能力,從而抗氧化、抗衰老。”
石的“”其實來自于當地方言,音同“確”。可于《辭海》或《康熙字典》查到此字的兩個析義:一是風或水擊石成聲,為象聲詞;二是山多大石。以此解釋,“”字不僅有巍峨巨石之形,且有海浪擊石之聲。
“石因瀕臨大海,山多巨石而得名。其實,石的‘’字就已經把整個石風景區的特點概括出來了。”鄭強說。
其實,汕頭的市中心有一個內海,面積為59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面積的十倍,而石山就位于這個內海的一角,猶如海邊安放的一座精致的山水盆景一般。
石依山傍水,三面大海、一面是山。石山有大小峰巒43座,位于汕頭市南、北市區之間,背靠南市區、與北市區隔海相望。而位于此處的石風景名勝區是廣東省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潮汕地區首批國家AAAA級旅游區。
同時,石風光是“汕頭八景”之首。這里有天下第一花崗巖石洞的“垂虹洞”、久負盛名的龍泉洞、桃花澗,也有廣東省內最大的風動石,有曲徑通幽處、清泉石上流的“西雙版納式”的幽谷松濤,更有怪石嶙峋的海角石林、數不勝數的百年古樹古木、珍奇植物以及名人墨客在石留下的詩文、石刻等寶貴的文化遺產……更令人神往的是,登上石山,憑海臨風,整個汕頭的海灣全景便可以一覽無余了。
百年石獲得新青睞
“其實石風景區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而當時的建筑基本上都還存在。”鄭強局長說,“而且由于歷史上有很多名人墨客、國家領導、學者專家來到過石,所以也為我們留下了不少詩詞墨寶。”
據鄭局長介紹,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后,汕頭被開辟為通商口岸,英、美、法、德等國先后在石設立領事館、海關,并建立了醫院、教堂等,石當時成為了帝國主義在我國東南沿海的政治、軍事、文化據點的同時,也成為了外國人避暑消夏、旅游度假的風景勝地。
“而今天的石風景名勝區成立于1958年,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的陶鑄曾設想把石建設成為‘華南第一園’。”鄭強說,“從60年代初起,石被列為廣東省八大風景名勝區之一,馳名中外,故有‘到汕頭不到石,不算到汕頭’之說。”
而今天的石也由于獨特的地理環境優勢受到越來越多全國各地甚至海外游客的青睞。“我們現在每年接待游客在50萬左右,而且近幾年在逐步增加,比如2008年就比2007年增長了30%以上。”鄭強介紹說。
不過相比石風景區的接待能力,這個數字其實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增長空間。根據《汕頭市石風景名勝區發展規劃》,預計2010年,石的年接待游客將達到138.8萬人次,2020年預測年接待游客400萬人次。遠期日游人容量約5萬人次。
據鄭強介紹,目前景區還是采取比較貼近游客的定價標準,比如當地市民可以購買價值60元的年卡,就可以每天都來到石。而景區一年的營業收入在100萬元人民幣左右,主要是彌補管理上的費用。
“我們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來自珠三角、福建等全國其他省市地區甚至國外游客。近幾年,汕頭市旅游局牽頭帶領我們汕頭的很多景區到華東、華中去做推廣、宣傳,我們都非常積極地參加,而且也取得很顯著的效果。”鄭強說,“現在我們只是一個省級風景區,接下來我們要努力把石打造成國家級的風景區。”
“‘不變’是最大的褒獎”
鄭強到石風景區一年多,但是在此之前他已經做了14年的園林工作。對于石未來的發展,鄭強堅信有一點是絕對不能動搖的,那就是對風景區的保護重于一切。“保護是石發展的主題,更是長期的任務。”他說。
而與此同時,在鄭強的工作目標中另外一個主題就是景區的發展升級。“廣東省提出要建立全國的‘生態旅游示范區’,這對于汕頭、對于石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鄭強說。“從機遇角度來說,現在的人對自然風景比較青睞,而石的自然生態條件很好,大部分樹木都是原始的,景觀都是自然的,所以對于石風景區這種生態旅游、休閑旅游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
但是鄭強也承認,要建成國家級的風景區,實現走出廣東省、走向全國甚至走向世界的目標,石要做的工作還非常多。“石風景區的規劃面積是20.77平方公里,但是現在只是開發了一半,我們今后還有很多工作要陸續進行。”
很多數年前來到過石,如今又故地重游的游客會感覺石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似乎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不變”。鄭強認為,這是一種最大的褒獎,“我們現在的發展方式社會上有很多人不理解,他們提出要加快發展,將風景區推向市場,但是我認為,有污染的、破壞性的開發是絕對不可以的。”
鄭強認為風景區的發展要“有所變,有所不變”,自然資源、自然風貌不能變,但是風景區的管理和服務則要變,即要不斷提升和發展。
“對于風景區來說,我始終認為保護比建設更重要,這和一般的旅游區有很大的區別。”鄭強表示,石未來發展主要以保護為主,在基本上保持原貌和自然遺產的基礎上進行合理開發,鄭強把發展思路歸納為“規劃是前提,保護是核心,管理是關鍵”。
鄭強說在確定景區的發展思路的時候,他咨詢過不少的專家,專家提醒他,千萬不能把自然環境如此優美的石搞得“人工、人造味道太重”,千萬不能走那樣的方向,“一定要把保護放在首位”。
“美麗的石山能比較完美地得到保護,既是祖先留給今天汕頭人的寶貴財富,更是歷屆市委市政府重視的結果。我們今天的管理者,更有責任把石這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保護好、建設好、管理好,并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造福子孫后代。”鄭強說。
汕頭前美村:古村落開發大有可為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胡雪琴/汕頭報道
提起汕頭前美村的陳慈黌故居,在當地幾乎家喻戶曉。陳慈黌故居是著名泰國華僑陳慈黌衣錦還鄉后修建的寓所。這座建筑號稱“潮汕小故宮”,又稱“嶺南第一僑宅”。始建于清朝宣統二年,耗時近30年,占地2萬5千多平米,共有廳房506間。
整座建筑的精雕細刻讓人稱道。室內鑲嵌的瓷磚來自100年前的意大利、西班牙,時至今日,依然色澤如新。堂柱表面打磨得和鏡面一樣光亮,據說當年的丫鬟梳頭,就以此為鏡。如果發現工匠干活太快,敷衍了事,主人就會說:“阿兄你是不是家里有事?那就處理好家事再來做活吧。”想來,這樣是絕對出不了豆腐渣工程的。
故居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樣讓人感嘆。故居內共有三口井,據說是依風水而掘,分別名為德井、慧井和雅井——這是主人寄望于后代德慧雅俱修。
據記者采訪了解到,就在前美村,還有一座陳慈黌先祖建于270多年前的古宅叫“永寧寨”,那里還是陳先生的出生地。而就在永寧寨通往陳慈黌故居的沿途,分布著十幾座古民居,中間被相連的水道環繞,形成嶺南水鄉式的前美古民居群。據主持汕頭市旅游發展規劃的中山大學彭華教授告訴記者:“那些古民居遠遠比不上陳慈黌故居的規模,但卻很精致,更富有生活氣息。”
而前美村曾被評為廣東省最美的鄉村之一,酒香也怕巷子深。前美村有著寶貴的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產,其開發也正在提速。
故居開發的新突破
陳慈黌家族的后人大都居住在香港和東南亞一帶,在陳慈黌時代就已經成為富可敵國的潮商集團,現由其后人分立經營,據說其家族總資產仍可居華人之首。
陳慈黌故居有著喬家大院的風范,但卻遠沒有后者的知名度。為什么?據記者了解,這個家族的故事非常傳奇,曾有劇作家已經編好了陳慈黌故居電視劇本,要找投資商投拍,但因家族意見不一致,部分成員有異議,只好擱淺。
前美村村委副書記陳作松還向記者透露,陳慈黌是一位著名的愛國僑領,蔣介石曾經給其孫兒送了一副牌匾,叫“忠誠愛國”,可見,其地位在汕頭乃至整個廣東應該非常顯赫。
事實上,陳氏家族的發家史是從其父陳煥榮開始的。陳家早年非常貧困,漂洋過海淘生活,終于衣錦還鄉。這個家族的歷史正是潮汕人闖天下的縮影。
據汕頭市旅游局陳華佳局長向《中國經濟周刊》透露,2008年底,政府已經和陳慈黌先生后人達成協議,故居將內設潮汕華僑博物館。同時,也將展示該家族遍布各國的后裔情況。陳慈黌故居的開發已經邁出了新的一步。
前美村需整體開發
除了陳慈黌故居,其所在的前美村原是一方風水寶地。彭華教授極力主張前美村的整體開發,他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前美村實際上是一個難得的嶺南水鄉。與周莊古鎮相比,這是一個古村落,規模較小,卻非常精致,可開發性較好。
“整個古村落臨水而建。家家戶戶要么前面,要么后面就有小河流過,都有碼頭,也都可讓小船靠岸。”彭華教授不無遺憾地說:“我做汕頭的旅游開發研究多年,過去多次到過陳慈黌故居,但沒人帶我看過前美村,直到2007年,才有幸一睹芳顏。”
汕頭經濟目前還不是很發達,在這種背景下如何進行景區開發?彭華教授指出:“實際上,這有一個觀念上的誤區。提到景區開發就是大投入。其實,并非如此。有錢有有錢的做法,沒錢有沒錢的做法。關鍵是開發理念的問題。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我們不用興師動眾,只需要適當地清理一下,整理出幾條線路,讓游客能夠進去即可;如果資金充裕,還可以收購一些古家具充實一下。”
彭華教授認為,目前急需要做的就是將前美村的水系全面恢復。該村的古民居在建時,非常講究河道。水系是村落的靈魂,也是村落貫通的血脈。恢復了水系,才能恢復這個村落的原本面貌,也才能再現古民居的靈氣。事實上,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可以組織村民勞動力來整治線路,清理水系,這樣,節省成本,順勢宣傳,啟動旅游,群眾參與,共享收益,何樂而不為?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當地村政府已經在積極動員村民參與古民居開發工作。陳作松向記者介紹到,他們利用宣傳畫或者召開村民大會,向村民宣傳,發動大家一起來保護古民居,開發古民居。他也坦言,自從發動大家做旅游后,干群關系更和諧了。
古民居可帶來大發展
據記者了解,與廣東省旅游局合作,汕頭市正在建立濱海生態旅游示范區。而海峽西岸旅游區也正在規劃之中,這對于汕頭發展旅游產業是極好的機遇,具體到前美村來說,也同樣如此。
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國家旅游局《海峽西岸旅游區發展總體規劃》總主持人、湖北大學旅游發展研究院院長馬勇教授指出,“在海西旅游區規劃中,將優先選擇3-4個濱海旅游示范區,其中,汕頭為候選地之一。而古民居作為文化旅游地,對海外游客具有非常的吸引力。”
談到古民居旅游資源開發,馬勇教授指出,我們可以盤活汕頭整體資源。譬如,在古民居開發中,可以將潮汕餐飲文化糅合進去。畢竟汕頭是中國美食之鄉,還曾被評為“中國潮菜之鄉”,而潮汕功夫茶更被稱為“中國茶道”。如果這些資源得以整合,不僅豐富了古民居的旅游資源,也展現了汕頭的特色風貌,增強了旅游資源的厚度和廣度,從而建立起良好的旅游品牌。
而談到古村落開發對當地經濟的發展,馬勇教授更是充滿信心。他從五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第一,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古民居開發應該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農民可以靠著古民居發家致富,可以藉此提供更豐富的旅游產品,給游客提供全新的精神體驗。
第二,傳承了當地歷史文化,保持了傳統文化不流失。文化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著實實在在的物質載體。古民居、古村落就是當地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在保護的基礎上予以開發,這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好保護。
第三,促進了農村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農村地區似乎與文化產業很遙遠,其實不然,農村地區的先天古民居建設保護開發就是最好的文化產業,關鍵在于如何發展。
第四,可以成為海外潮汕僑胞的尋根之地,加強全球潮汕華人精神層面的血緣之親,以及對故土的認同和歸屬感。
第五,可以吸引海外游客,成為他們的旅游目的地,同時,成為吸引外資的一個窗口。
對于經濟較不發達的地區,開發古村落是否可以放慢腳步?馬勇教授指出,越不發達,越要發展,因為文化旅游無需過高投資,開發旅游資源切實可行,而一旦開發成功,將徹底改變當地農村的全貌。
彭華教授建言:“開發古村落,將改變前美村產業結構、經濟格局和發展方向。而古村落開發無疑是前美村的重中之重。早起步就早受益,早起步就早發展。”
記者從汕頭市旅游局了解到,該局正積極為前美村爭取旅游開發資金,已從廣東省旅游局爭取了扶貧資金80萬,來加大對前美村的開發和宣傳推介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