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江金騏 北京報道
3月19日,國家外匯管理局綜合司司長鄒林在電話中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對于那些到境外收購資源的企業,“我們將及時為其開設賬戶、提供匯兌等后續服務”。
3月17日,商務部發布《境外投資管理辦法》,放寬國內企業海外并購條件,并簡化了相關手續。對于商務部的這一新政,鄒林認為很及時,外匯管理機關將密切配合,針對企業的具體交易提供完善的服務。
近期,中國資源型企業動作不斷。繼中鋁宣布向力拓注資后,中國五礦集團又于2月17日宣布將以現金方式全資收購位于澳大利亞的全球第二大鋅礦開采商。
中國企業到海外購買資源的一個重要條件,是要有足夠的外匯資金。對此,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鄧先宏在兩會前的一個公開場合上就表示:外匯管理局除了繼續完善境外投資外匯管理外,還將放寬跨境融資限制,便利境內企業“走出去”所需外匯資金的獲取和運用。
用外匯換資源
兩會期間,以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恒基集團董事局主席高敬德為代表的眾多委員分別以提案、議案或大會發言的形式,建議利用外匯儲備,去境外購買戰略性礦產資源。他們指出,這不但能推動“走出去”戰略,而且為我國超過1.9萬億美元的巨額外匯,找到一個安全、長久受益的渠道。
我國目前有近2萬億的外匯儲備,中國企業在海外并購中,如何發揮外匯的作用備受市場關注。
“中國應拿出逾1.5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建立一只國家礦產資源基金,以幫助企業在國內外的勘探與收購活動。”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五礦集團總裁周中樞這樣對記者表示。
周中樞告訴記者,自己已經向有關部門提出建議,要建立的這只專項基金,由掌控國家主權基金的中投帶頭,中國五礦集團等國內大型金屬礦產企業也可參與。
“國家主權基金在投資黑石之類投行之外,再支持央企在海外并購資源類企業,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李向陽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外匯儲備不是財政資金,應該跟隨市場,靈活使用,政府完全可以出售或借出一部分外匯,支持國企在海外并購上有更大作為。
實際上,如何實現外匯儲備保值、增值,有效利用外匯促建設,已成為這次兩會熱議的話題。
河北省建設投資公司總經理王永忠、德意志銀行亞洲區總裁張紅力等全國政協委員呼吁:為促進境外資源開放,建議國家盡快動用外匯儲備,明確支持企業到境外開發資源。
據已知的資料,我國外匯儲備主要用于美國國債、政府機構債券、公司債券等金融性投資。但面臨深不見底的金融危機,單一金融性投資的風險不小。
“最好的辦法就是將外匯儲備變為資產、資源儲備。”中國政法大學劉紀鵬教授表示,自己一直在關注有關上述專項基金的創建消息。他自己也一直在呼吁,為了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去,應該盡快組建兩個相關基金:一個支持類似中鋁并購力拓、聯想并購IBM這樣針對國外一流公司股權的收購;另一個支持國內企業針對石油、礦山、黃金等資源的收購。
三股資金擰成繩
企業開展海外并購,資金一直被認為是最大的問題,但李向陽表示:“資金來源是不會成為問題的。”他告訴記者,銀團商貸、股權和債券融資、政府的資金補貼等形式,基本能滿足企業并購所需資金。以中鋁收購力拓為例,195億美元資金需求,主要靠銀行融資;而中鋼收購Midwest所需的資金,也是由中國進出口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提供。
在“第二屆中國企業跨國投資研討會”上,國家開發銀行評審二局七處處長俞曉嵐表示,該行曾支持中鋁收購礦業巨頭力拓股權、中冶收購巴基斯坦杜達鉛鋅礦等項目。目前,國開行作為政策性銀行,已經成為我國企業走出去貸款規模最大的銀行和第二大外匯貸款銀行。
中行在公開的資料中也顯示:在中資大型資源企業多個海外并購項目中,中國銀行提供的融資金額累計高達136億美元。截至2008年前10個月,中國銀行為“走出去”的企業,累計提供海外銀團貸款50億美元。顯然,正是有了國家的金融支持,才成全了許多企業的并購想法。
除了銀行貸款,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也一直是國內資本市場上一大融資主題。最近幾年,國資委大力推動央企的改革重組和資產的證券化,使得153家已上市央企的總市值從2005年底的1萬億元增加至5.21萬億元。
“市值的增加,不僅能更多地爭取銀行授信,還增加了央企對市場的通吃能力。”中信建設證券分析師田東紅說,有了強大的市值托底,部分央企就能在海外并購時爭取到更多的政府資金補貼。比如,中石油、中石化等油企在海外收購油氣資源時,政府的資金補貼就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在2月出臺的石化產業振興規劃中就有明文規定,在中國企業的海外石油、天然氣等戰略資產投資中,國家可以給予補助。補助不僅限于中方企業的直接海外并購,海外的參股投資也被列入補助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