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邊長勇
這是朱新禮人生的又一個關鍵時刻。
18日,商務部一紙決定讓可口可樂并購匯源成為泡影,這個被很多人認為是給可口可樂幫了忙的決定,無疑會讓朱新禮失望:他原本期望通過此次出售,從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和越來越難以控制的經營風險中抽身,并把資源和精力集中于上游原料產業。
可現在,朱新禮不得不依舊面臨那些如夢纏身的挑戰。
勇氣與運氣
縱觀朱新禮走過的路不難發現,他是一個有勇氣,也有運氣的人。
1952年出生于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的朱新禮,做過6年村長。30多歲時,朱新禮幸運考入大學,畢業后的朱新禮沒有回鄉種葡萄。1992年山東《大眾日報》一幅果農賣果難的圖片,讓朱新禮辭去縣外經委副主任的職務,開始經商。
對創業的艱辛朱新禮有著深刻的體驗。
1993年朱新禮只身一人帶著樣品、背著煎餅去德國參加食品展。廠中雖然有懂外語的技術人員,可朱新禮不能負擔兩個人的機票錢,只能請朋友在國外讀書的孩子客串幫忙。
1994年匯源由山東遷至北京順義,這大膽的一步對匯源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1997年底,朱新禮再以7000萬元中標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的5秒標版廣告時段,從而使得匯源名聲鵲起,并最終在純果汁飲料領域獲得銷售量和市場占有率兩項第一,這一優勢保持至今。
在朱新禮身邊的人對其評價中,工作的瘋狂被經常提及。有一次為了趕時間,朱新禮竟然從辦公室的玻璃門穿破而過。
可以說,匯源發展的每一步都閃耀著朱新禮的企業家精神。當然也有不錯的運氣。
中國果汁市場在上世紀80年代曾經走過一個輝煌的時代,但質量問題讓果汁市場迅速滅亡。當匯源決定不只出口濃縮汁,而向中國消費者推出純果汁和中濃度果汁產品時,幾乎沒有遇到有力競爭。由于此市場并不為其他企業看好,在純果汁和中濃度果汁市場,匯源一直較少有對手。
一枝獨秀的匯源發展順利,并在香港順利上市。
四次出售三次失敗
朱新禮長相中透著憨厚,再配上充滿真誠的笑容,頗具打動人心的力量。但表象并非一切,不少接觸過朱新禮的人都說,他非常精明,可這次朱新禮卻打錯了算盤。
其實,朱新禮出售股權已經歷過兩次失敗。可在唯一一次成功之后不久,這次他又在花甲之年即將來到的時候,迎來第三次失敗。
2001年匯源遇到德隆,雙方一拍即合。當年3月,當時德隆旗下的新疆屯河以5.1億元現金出資控股51%,匯源則以資產出資持股49%,雙方組建合資公司北京匯源。隨后,德隆系的問題開始顯現。兩年后,德隆系坍塌前,朱新禮不惜以“對賭”、可能會失去匯源的方式,最終從德隆脫身重掌匯源控制權。
對險些“喪命”的匯源來說,那次失敗帶來的是寶貴的資本運作經驗和資金緊張。當時,一家想與匯源做生意的公司最后放棄,“感覺它們沒多少錢。”這家公司高層對《第一財經日報》說。
此后,統一又開始與匯源合作,但由于臺灣地區的規定,朱新禮又不得不面臨第二次失敗。不久后,達能等“乘虛而入”,到目前為止,看上去這還是一次成功的合作。
現在,商務部一紙決定又給朱新禮的人生帶來第三次合作的失敗。
再戰江湖
從原材料到市場終端,匯源覆蓋著整個產業鏈條中所有環節。而長長的產業鏈,不但需要非常強大的管理能力,還需要強大的資金鏈去支撐。在食品行業,能保證這兩個鏈條安全的,似乎只有寧高寧領導的中糧能做到。
顯然,朱新禮比誰都清楚這并不是一項省心的生意。看上去強大的匯源市場,并不是無懈可擊。2008年中報利潤的下降只是跡象之一。朱新禮也期望把自己從占去大多數精力的上市公司業務中解放出來,專心發展上游原材料產業,這是朱新禮最得心應手的生意,也是中國果汁行業的命脈。
據新華社文章,朱新禮曾經不無悲壯地表示:“匯源的攤子越大,戰線越長,風險也越大,擔心也越多。品牌小的時候拎在手上,大了就得背在肩上,現在是頂在頭上,我都快60歲的人了,還能頂多久?”
但是,商務部的最終批復也將此次收購案畫上了句號,朱新禮已經無路可退,只能選擇戰斗。年近花甲的朱新禮曾創造出輝煌的業績,現在他還有多少勇氣和斗志,去支撐匯源的未來?
據接近18日匯源高層會議的人士介紹,出售失敗的匯源決定推出新產品,以提振銷售,而部分既定原料加工項目將會暫停,以確保上市公司經營業績不出現重大問題。
資深分析人士韋三水認為,出售失敗,身處競合時代的匯源也面臨著機遇。
匯源不能用整體出售的方式,收縮產業鏈條,但可以在上、下游等不同環節與其他企業展開合作,有效降低經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