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產經 > 商務部禁止可口可樂收購匯源 > 正文
新快報記者 陳福香
反壟斷在中國的立法命運,被形象地概括為“13年磨一劍”。從1994年被列入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到2007年8月30日十屆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整整耗費了13年時間。而隨著《反壟斷法》的正式實施,可口可樂并購匯源案成了首個被“斬”個案。對于商務部的裁決,引起外界關注,也存在三大爭論。
焦點一:是否造成壟斷
目前國內果汁行業行業集中度低,可口可樂并購匯源會否造成壟斷,始終存在爭論。
商務部研究院外資研究部主任馬宇認為,應該從兩個角度看這個問題:第一,并購會不會對市場競爭造成損害,如果會,就否決或者禁止并購。第二,果汁行業發展需要一個什么樣的環境,怎么樣做更有利于行業的發展,對消費者有好處,對國家經濟發展更有好處。“這要看是不是真正造成壟斷,如果是,就要消除影響。如果并購損害很小,就沒有必要去禁止。”
北京大學中國企業史研究室主任吳曉波認為,商務部阻止可口可樂收購匯源的理由不成立,飲料行業是一個完全競爭的行業,政府不應該通過行政手段進行干預。此舉會讓人們對中國市場的并購理念和中國市場化的走勢產生懷疑。
焦點二:是民族情緒還是法律作用
根據商務部的數據,自《反壟斷法》實施以來,商務部審核了40個項目,其中24都通過了,可口可樂并購匯源案是首個被“斬”的個案。有說法認為民族情緒對商務部的裁決起著重要作用。
有專家認為,在可口可樂并購匯源案中,《反壟斷法》發揮了作用。
但一個不愿具名的專家則透露,他們曾對30多個案例進行分析以后發現,所有的案例在中外企業發生矛盾的時候,最后發現并購發生矛盾本質上是企業在股權、品牌與市場等方面的利益博弈,而不是民族之間的矛盾,更不是國家之間的矛盾。
焦點三:誰是贏家
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研究員張漢亞認為,在這場大戰中,最大的贏家是商務部,商務部的形象終于樹立起來了。“這事短期來看可能會減輕競爭壓力,但我認為,減輕競爭壓力對企業不一定是好事。”
也有人認為贏家是可口可樂。從交易價格看,可口可樂去年9月提出的收購價為每股12.2港元,相當于50倍市盈率。其后金融危機深化,匯源股價此前跌穿9元,可口可樂在美國的市值也不斷縮水。“商務部否決等于是給了可口可樂一個好的臺階。”
馬宇則認為,按正常情況來說,否決這樣的并購說,贏的應該是國內其它競爭對手,反對并購的企業,因為這樣可以大大減少他們的競爭壓力。
相關專題: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