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彬
昨日,國家統計局網站公布的2月份宏觀經濟運行數據顯示,2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延續上月的下降趨勢,繼續回落,同比下降1.6%。這是我國CPI自2002年12月以來首度出現負增長。
交行研究部認為,導致2月份CPI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去年2月份的基數較高,由于雪災以及春節因素導致2008年2月CPI同比增速創下全年最高,使得2009年2月份當月的翹尾因素達到-2.5%,而這是導致2月份CPI陷入負增長的主要原因。
同時,PPI連續三個月出現負增長,不過降幅比上月已經有所放緩,交行研究部認為,這主要是因為上月全球大宗商品和能源價格基本維持在較低水平震蕩,降幅有所趨緩所致。
交行報告指出,國內防通縮壓力較大。雖然目前不能依據PPI連續三個月負增長、CPI出現一個月的負增長而斷定中國已經出現通貨緊縮,但我國在1997~1999年以及2001~2002年所經歷的兩次通貨緊縮都與外部沖擊有關。外部危機導致我國出口因外需下降而大幅放緩,出口產品被迫轉為內銷,導致國內市場供給過剩,價格持續下降。
從近期世界各國經濟數據來看,本次全球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沖擊要遠超以前任何一次危機。因此,我國外部需求受沖擊的程度也可能超過以往,近幾個月我國的外貿數據已經顯示出這種趨勢,因此報告認為,國內防通縮的壓力還是比較大的。
目前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的貨幣當局都在通過降息等措施應對金融危機和刺激本國經濟。我國也有通過降息等貨幣政策措施防通縮的需要,近期物價漲幅回落也為降息提供了空間。但綜合考慮歷史、跨境資金流動狀況并兼顧銀行、儲戶等各方利益,央行繼續降息的空間已經不大。近期貨幣信貸的積極變化,也顯示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正在發揮作用,貨幣政策似乎并不需要繼續加力。
但短期通縮是主要風險。報告預測,為了防止“通貨緊縮”,央行將以進一步下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這樣的數量型工具操作為主。由于造成通縮的主要原因是國內外需求的放緩,在外需短期無法提振的背景下,擴大內需是防通縮的關鍵。而國內系列保增長、擴內需措施的持續推出,將使國內需求在下半年有所回升,這將有力緩解國內“通貨緊縮”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