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立凡
在“RMB”越來越成為國際財經界人士嘴上離不開的煙斗的時候,在國內,“人民幣”卻陷入指向含糊的文化意義的牛角尖里。有政協委員以提案的方式提議,將“人民幣”改稱為“中華元”很有必要,有利于增強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話語權,增強中華民族認同感,有利于實現國家統一,促進人民幣成為世界貨幣。
如果把貨幣視作國家信譽和國家品牌的一種表現形式,那么維護和強化這一信譽和品牌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強化外界對它的標識記憶。但事實上,“RMB”的信譽和品牌形象已經日趨為全球認知。對于這樣一個受歡迎的品牌大加改動,不但會造成認知混亂,而且勢必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除非給出一個公式告訴我們,這種消耗有利于擴大孜孜以求的內需,否則只能判定,這種消耗純粹是無益損耗。它和所謂增加世界經濟的話語權一點關系也沒有。
不過至少,這份提案以相當喜劇化的方式提醒了我們,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歷史性考驗中,不要忽視了人民幣國際化的歷史性機遇。實際上,這是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65年后首次出現的機會,而且正好與美元信譽受損、人民幣信譽提高這樣一個時刻相遇。65年前,美國以世界最大債權國和三分之二的全球黃金儲備的分量確立了美元體系的建立,成為全球經濟的中心國,至今合法地收取他國的“鑄幣稅”和轉嫁金融風險,脅迫全球為美國的錯誤買單。65年后,中國有了美國最大的債權人和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分量,這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條件。在金融危機背景下,人民幣在世界貨幣體系中的權重能否借此機遇增加,對于中國的國際地位能否進一步增強,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其實在過去的一年多里,國際金融危機已經相當嚴厲地告誡我們,繼續人民幣囿于國門之內會造成多大損失:由于人民幣的價值信號長期扭曲,許多中國企業對于經濟形勢的判斷要么麻木要么錯誤,缺乏預警能力的結果,是造成經濟總在過熱或過冷兩個極端徘徊;由于對外貿易和投資需用外匯結算,中國企業難以避免匯率風險造成的損失,導致企業發展受外部環境制約嚴重而且很難解脫;人民幣的本土化還限制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外匯富裕國的儲備選擇,全球被迫依賴美元的事實為下一次美元危機做了準備。
當下人民幣國際化最緊迫的議程是確定國際化的路徑并做好準備。在美元不可替代的情況下如何與美元合作構建更可信的世界貨幣體系?國際化的目標地位是什么?從區域化貨幣起步到國際化還有哪些環節要銜接?能否應對名義匯率和實際匯率偏離后的套利沖擊?能否克服人民幣管理和監測困難?等等。
本土化的人民幣與“一級多強”的世界政經格局嚴重不符。搖搖晃晃的世界貨幣體系需要中國參與重建。需要做的事太多,至于人民幣更名這樣一個幽默環節,完全可以跳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