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會報道組 張 歆
兩會代表委員對于今年的經濟發展前景,都可以用國家統計局原局長李德水昨日回答《證券日報》記者提問時的一句話來表述:“當然有信心”。
當然,信心不是口號,不是喊出來的。作為政策的制定者、落實者、監管者、研究者,他們的信心恰恰來自于經濟的基本面。
首先,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并沒有發生大的改變,溫總理昨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講述了一個個鼓舞人心的數字:2008年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0萬億元,比上年增長9%;物價總水平漲幅得到控制;財政收入6.13萬億元,增長19.5%;糧食連續五年增產,總產量10570億斤,創歷史最高水平;進出口貿易總額2.56萬億美元,增長17.8%……
其次,從2008年以來我國的政策轉變來看,對形勢判斷準確、措施得力,將海外金融危機的影響力盡量降到最小。去年6月中央發現出口出現下滑苗頭后及時將政策由“兩防止”調整為“一保一控”,其后的9月份,為防止經濟過快下滑推出了保增長的十項措施。回頭來看,正是政策的及時轉向保證了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
第三,我國基礎設施投資、產業和消費升級等帶來的潛力需求是巨大的。我國已經公布了高達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并確定組織有關部門加緊制定并適時出臺鋼鐵、汽車、船舶、石化、紡織、輕工、有色金屬、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重點行業振興規劃。這些都是內需強有力的推手。
第四,我國有良好的生產力要素做支持。我國勞動力成本較低,不會出現部分海外產業如美國汽車業面臨的薪酬重負難以承擔的問題。
第五,我國有健全的金融體系。從發行上市到監管,從上市公司股權流轉到衍生品交易都有相應的健全的法律法規加以規范。反映到微觀領域來看,我國的資本市場在經濟基本面的支持下,今年以來多次擺脫國際國際證券市場低迷格局的影響,走出獨立行情。
此外,我國有著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強大的國力做積累,有能夠集中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有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文化傳統。
這一切的一切,正是我國經濟見底回升的堅實基礎。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是有事實支撐的樂觀、是通觀全局后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