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光遠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府政策系博士
據媒體報道,關于2009年財政預算赤字的規模幾經修改之后,在準備提交給全國人大審議的預算報告中,這個數字創紀錄地達到9500億元,遠遠超出外界的所有預期。但是,分析起來,無論是從宏觀經濟形勢還是政策的力度而言,這樣創紀錄的數字和大躍進缺乏合理的經濟基本面的支撐。
根據凱恩斯主義的觀點,財政赤字作為政府管理總需求的一個重要的宏觀經濟政策工具,可以在熨平經濟周期的波動性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任何一種經濟手段的應用,都具有兩面性,有一個限度的問題,特別是財政赤字本身,一直是一把雙刃劍,所以世界各國對于財政赤字的應用都控制在一個嚴格的安全線之內,歐盟更是把財政赤字不超過GDP的3%作為各國必須遵守的財政紀律,在德國超越此安全線的情況下,不惜通過訴訟的方式對其施加壓力,這說明控制財政赤字的規模對于確保經濟體的安全運行意義重大。
如果2009年財政赤字的規模飆升至9500億,按照2008年GDP總量30.067萬億計算,9500億的財政赤字占GDP的3.1%,這個比例在新中國的財政歷史上前所未有,即使在1998年至2003年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時候,不僅絕對數額一直控制在3000億以內,在赤字率上鮮有超越3%的安全線的年份。如果再考慮2008年財政赤字中央安排的財政赤字僅為1800億,則這樣的飆升意味著我們一下子從保守主義急轉彎為激進主義,盡管有金融危機的影響,盡管有我國實體經濟面臨空前的下行壓力,但這個幅度,仍然令人震驚。
我們可以理解,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困境,的確是改革開放30年來頭一次,為了對沖經濟衰退的趨勢,改變宏觀政策,擴大政府支出,刺激需求無疑是對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需要搞如此巨額的赤字。9500億的依據很可質疑,按照中央提出的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到2010年底中央財政為此計劃安排的配套資金為11800億元,在中央財政收入大幅滑坡的情況下,對這11800億的公共支出預列赤字非常必要,這意味著,在未來兩年,我們每年只需安排6000億左右的赤字即可,即使加上中央為地方代發的2000億債券,每年的財政赤字應該控制在8000億,所以之前業界估計的5000億和6700億的數字無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如果將財政赤字列為9500億,超過國際安全線3%,這里面透視的政策信號將非常明確,那就是,面對經濟下滑加速的態勢,中央在宏觀政策上將不會滿足于“4萬億”的投資,在財政政策上無疑會有更大的動作。這樣的赤字同時意味著,在4萬億投資中,政府支出所占的比重將遠遠高于11800億元。但如果我們把政策的著力點主要寄托在政府加大投資的猛藥上,必將在宏觀政策上面臨兩個悖論:一是我國經濟本身最大結構性弊端就是政府投資過大導致的產能過剩,而加大政府投資意味著產能過剩的情況更為嚴重,而且,考慮到政府資源吸納勞動力的能力遠遠低于民間資本,這也意味著,政府投資越大,吸引勞動力的量會越少;二是政府的投資不僅具有拉動效應,更具有擠出效應,“4萬億”投資的政策更應該著眼于對民間資本的撬動,而不是其本身投入的量的大小,政府投入越大,民間資本被擠壓的越厲害,這也是和宏觀政策背道而馳的。合理的制度設計應該是,政府用很小一部分的資金,去撬動民間沉淀的資本,而不是政府唱獨角戲。
誠然,在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的情況下,在政策層面下猛藥、出重手都無可非議,但前提既要看對病,更要開對藥,這就必須在重大政策上盡量講求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我們目前尚不得而知,9500億赤字是如何匡算出來的,其合理性在哪里,為什么一定要突破3%的國際安全線。如果我們看看近10年的財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就知道,大多在2.5%以下,即使是在財政赤字占GDP比例最高的2002年,不過是3.02%。現在有一種過于樂觀的論調,認為我國財政狀況不錯,債務率也距離報警線尚遠,在經濟增長向好的情況下,完全可以不必忌諱3%的安全線,應該按照5%的標準來衡量中國財政赤字的風險。這種論調本身一方面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另一方面,如果考慮到未來數年中國財政收入的困難和我國各級政府承擔的隱形債務,包括社保欠賬、地方債務和承擔政策性虧損的一些國有機構的壞賬,我們的真實負債率遠沒有想象的那么樂觀。
按照財政赤字的主流觀點,過度的財政赤字會損害一個國家經濟長期增長的能力,給后代造成負擔,會導致政府極端的不平衡和債務危機。也許只有在我們國家,才有對財政赤字大唱贊歌的專家。財政赤字的安全主要取決于政府未來的收入,而從2009年的情況來看,1月份財政收入為6131.61億元,比去年同期下滑17.1%,跌幅超出預期。而宏觀經濟的其他指標的下滑幅度也超出預期,這意味著,2009年的財政收入的困難也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如果財政赤字過大,不排除發生債務危機和給未來的財政制造困難的情況,而這種困難,和赤字一樣,也具有放大的乘數效應。
毋庸諱言,經濟狀況的確嚴峻,但中國經濟本身的內生性決定了我們的結構性的困難尚不會發生毀滅性的風險,在宏觀政策上出拳要重,但也沒有到破釜沉舟的地步。解決中國的結構性矛盾,是一個需要長期努力的工作,經濟結構一旦定型,要實施轉型談何容易,當年日本從外向型轉向內需,用了足足20年的時間,我們的困難顯然遠遠大于當年的日本。靠三拳兩腳一蹴而就,期待靠一兩服猛藥立竿見影,都可能貽誤中國經濟的轉型大局。財政赤字解決不了中國經濟的根本問題,政府投資是無奈之舉,而不是解決中國目前困境的必殺技,特別是在額度上一定要控制,絕對不能超越3%的安全線,一旦輕易突破,政府的政策慣性將導致未來赤字的進一步擴大。赤字的確不可怕,但如果我們對赤字本身高唱贊歌,而忽略其負面效應的時候,財政赤字可怕的一面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