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何仁
今年春節黃金周,城鄉居民消費熱情十足。北京“烤肉季”散座一天竟然翻了7堂,晉陽飯莊的香酥鴨每天賣出300多只,尤其是餐飲老字號,春節期間光千元以上的包桌同比就增長了16.3%。
沈陽市春節餐飲市場也實現“牛年”開門紅。據市商業局對沈陽12家重點餐飲企業春節期間的每日跟蹤調查,共實現營業收入620萬元,同比增長10%,春節期間全市餐飲業營業額達到4.4億元。南京市商貿局監測數據顯示,節日期間,全市40家重點監測的餐飲企業實現銷售3800萬元,同比增長21.5%。
中國經濟在經歷了前一陣急劇下滑后,人們開始議論現在是否已經回暖。市場中確實也出現了中國經濟復蘇的跡象,但,這是真象還是假象?
低端消費品增長不是繁榮是衰退
熱熱鬧鬧的牛年春節應該算經濟復蘇的跡象之一。但國內大城市餐飲業的繁榮是否意味著經濟復蘇的開始還待進一步證明。因為中國的餐飲業這些年來一直在高速增長。2008年中國餐飲業產值達15390億元,已經是連續18年實現兩位數高速增長。如果從一些餐飲企業春節營業額的同期對比看,今年春節營業額的增幅并不高,甚至還是低于往年的。特別一些高檔菜賣得明顯比往年要少。前幾年春節期間餐飲業的增幅多在20%以上,而今年有些城市還達不到這個水平。中國烹飪協會會長蘇秋成最近說,“全球金融危機正對中國經濟發展造成一定影響,餐飲業也難例外。但就目前情況看,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高端餐飲上,沖擊面約在10%~30%,中、低端大眾化餐飲卻不降反升。”而低端消費品增長恰是經濟衰退時期特有的現象。
歐美市場也出現了同樣的情景。據美國Zagat調查公司最新調查顯示,紐約的高檔餐廳如今可是生意慘淡。受經濟危機和物價上漲的影響,紐約人不再像過去那樣經常“下館子”,餐飲支出也有所減少。該調查的發起人蒂姆扎格特說:“餐飲業已明顯感到經濟危機的影響。” 調查發現,少的還不僅僅是食客,今年紐約新開張的餐館數量自2003年來首次下跌,從去年的163家減少至119家,而三年前則為187家。在3.8萬多受訪者中,近40%的人稱他們為了應對眼下的經濟危機,已經不經常出去吃飯,或者選擇去較便宜的餐館就餐。
要說明中國的問題不但要看宏觀面,還要看微觀面;不但要看大城市消費市場,還要看中小城市和農村的消費市場;不但要看上層還要看底層。近日有媒體記者深入農村,看看在中國經濟的最底層發生了什么?
在湖北省以勞務輸出為主的紅安縣八里灣鎮心連心購物中心,春節期間銷售額同比增長了10%。但“高檔”商品銷售大不如前,500元一條的高檔香煙只買出去2條,五糧液只買出4瓶,不及去年春節的零頭。高檔奶制品金典和特侖蘇下降了八成。全鎮三家通訊商店,春節期間每天買不到三部手機,與往年大年三十還忙送貨的熱鬧形成巨大反差。與此相對應的是該鎮勞務收入,2008年與2007年相比,從8361萬元下降到5487萬元。下降了34.3%。在重慶市銅梁縣涼水鎮,從去年10月就有大批農民工提前返鄉,春節期間該鎮“銅梁百貨店”銷售額同比下降了50%以上。而大批提前返鄉農民工卻引起了當地副食品價格大幅上漲,但節后大部分農民工作并無著落。形勢相當嚴峻。
采購經理人指數上升不等于經濟回升
如果再找一個復蘇的跡象應該是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近日,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CFLP)發布2009年1月份采購經理人指數。該指數在1月份比2008年12月份上升了4.1個百分點,達到45.3%。這是自2008年12月以來連續2個月保持上升。有分析人士認為這表明是經濟已經探底回升,形成“V”字形走勢。在PMI的12個分項指數中,生產指數、新訂單指數、采購量指數、進口指數、升幅大多超過3個百分點。特別是購進價格指數升幅超過6個百分點,只有產成品庫存指數與從業人員指數下降。
一般來說,PMI是一個綜合指數,指數在50%以上反映經濟總體擴張,低于50%則反映經濟衰退。本次PMI數據雖然仍處于50%以下,但這是該指數連續2個月呈現回升態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指出:“擴大內需的政策,特別是積極財政政策的效果開始通過投資品訂單陸續傳達到企業,春節期間國內消費市場紅火,在這些因素影響下,預計中國經濟在一季度會出現回升態勢。”
但這一結論仍然是充滿爭議的。里昂證券于2月2日發布的PMI卻顯示,1月份中國制造業PMI由去年12月份的41.2升至42.2,只上升了一個百分點。里昂證券認為,這一小幅上升并不能為中國 經濟帶來樂觀信號。相反,遠低于50%的數字,說明中國制造業仍在萎縮中。
由于兩者在采集樣本方面的差異使統計數據存在不同,得出的結論不一致。但我們仍然可以判斷,與去年11月PMI 38.8%相比,中國經濟已經觸底。但問題是這個“底”究竟是個“V”形底,還是個“U”形底,或是個“L”形底?如果說這是回暖跡象的話,那并不止中國一家。據報道,2月初,英國,法國,意大利,美國,德國,相繼公布了1月制造業經理人采購指數。除德國由于對外需依存度較高,制造業經理人采購指數繼續回落外,其他各國數據普遍好于預期。美國ISM制造業經理人采購指數更是由12月的32.4意外上升至35.6。
所以,單以一般統計數字看“復蘇跡象”并不能完全說明問題。從這次經濟危機可以看出,中國處于世界經濟產業鏈的低端,就是“訂單經濟”,節奏要比歐美慢一節拍。即今年做的是去年的訂單,所以2007年美國信貸危機爆發,2008年中國經濟受影響,去年下半年沿海工廠倒閉,今年初內地市場受影響。先東南沿海,后中西部地區,逐級傳遞。經濟落差導致時間落差,再加上各環節上的可變因素,中國經濟要想率先復蘇談何容易。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