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評論員 商 灝
2月19日央行以價格招標方式發行2009年第五期央行票據的舉動,被認為是央行確信在近期資金面確實非常充裕的背景下,適度保持資金回籠。
而剛剛公布的“2009年1月份企業商品價格變動情況”,所列數據已清楚地顯示,很多商品價格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同比、環比下降,這是否可以證明市場對工業品需求仍在加速下滑,宏觀經濟狀況仍在加速惡化?若答案肯定,則據此而論,防通縮不能不是貨幣政策頭等大事。
與此同時,很多人注意到一些官員近來多次就人民幣利率變動趨向所作的看上去近乎并不明確的表態,并根據歷史經驗判定,對于緊迫局勢的未來走向,央行可能覺得尚難看清,因此在究竟該使用何種貨幣政策工具應對變化的躊躇中,央行或將難以很快作出更多新選擇。
央行行長周小川2月8日在接受外媒采訪時表示,在寬松的貨幣政策下,中國央行將視具體經濟情況采用不同的貨幣調控手段,而并非單靠利率調整這一種貨幣政策。他的講話被市場解讀為繼續大規模降息并不可行。
若根據慣例,在CPI和PPI公布后不久,央行通常會決定是否采取新的貨幣和利率政策。一些學界和業界人士此前就曾經抱怨,在去年第三季度企業資金鏈出現大面積趨緊、緊縮苗頭初顯之際,央行錯失了及時采取放松貸款和降低利率的政策良機。因此,下一步的貨幣政策取向顯得尤為關鍵。
在2月10日CPI和PPI數據公布當天,學界已有預言,數據的公布意味著新一輪降息很快就會到來,甚至預言央行將在今年第二季度結束前至少實施兩次降息。
但之后不久,央行副行長易綱就駁斥了一些人士認為我國擁有進一步降息空間的觀點,認為這種觀點是基于對美聯儲聯邦基金基準利率和中國基準存貸款利率的不恰當對比。易綱還認為中國進一步大幅降息的可能性不大,中國近兩個月的目標是防通縮,不過小幅降息的大門沒有完全關上。
2月1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表示,當前股市反彈與經濟復蘇沒有必然關系,短期內沒有必要降息。吳曉靈還稱,未來一段時間,中國不宜在貨幣政策上多做文章,貨幣政策應該保持穩定,零利率不是現實的選擇。
2月19日,央行研究局局長張建華也表示:“降息是選擇之一,但不是最優的。”他指出,如果中國的利率真降到零,貨幣政策也就失去了選擇手段,那樣流動性會很大。相對而言,經濟體制的改革比降息更重要。張建華的此番表態隨即引發市場傳言,以為央行將進一步降息。2月19日午后銀行股全線飄綠,引領大盤暴跌。
縱觀去年第三季度末以來的經濟變化趨勢,我們看到,CPI增幅已明顯回落,一般認為,當CPI出現兩個季度的連續下滑時,即意味著“緊縮”已然來臨。然而,“緊縮”論并未成共識。而對于真正的“轉折點”何時到來的問題,關于中國經濟將出現“V”型反轉還是“U”型反轉的辯論,也十分激烈。
政府主導的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和陸續出臺的產業振興計劃將從今年年中開始發揮明顯作用,屆時物價水平和商品要素價格均將開始出現新一輪上漲。這是“V”型反轉論者認為中國經濟將從2009年第三季度開始出現觸底反彈的核心理由。
“U”型反轉論者則認為,政府4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是一個準備在未來2年內逐步分批實施的計劃,其刺激經濟的實際功效尚有待觀察,宏觀經濟較長一段時間內將在底部徘徊。
但CPI與PPI連續5個月雙降,的確為央行執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拓展了空間。有關數據表明近期放貸規模持續增大,流動性復蘇跡象顯現,這減弱了市場對央行繼續減息的預期,甚至有人擔心繼續大幅降息會加大通脹預期。
既然再度大幅減息的空間已經不大,存款準備金率是否有較大的下調空間,并可望成為貨幣政策的新焦點?未來貨幣政策操作是否有可能更多體現在存款準備金率和公開市場操作等數量型手段上?
我們看到,近來已有輿論呼吁大幅下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以期釋放資金,從而加大對受沖擊企業的放貸,并建議將存款準備金率一次性降到6%或者7%,以增加商業銀行的流動性,認為此舉能讓商業銀行放手擴張自身的信貸規劃,根據確定政策來安排自己的資源分配,從而為實體經濟服務。
我們還看到,官方已認識到在新的國際經濟環境下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是正常的,關鍵要通過財政政策和產業政策,調整經濟結構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政策頻繁出手不利于穩定市場的預期,反而會讓企業和公眾對經濟的預期產生恐慌。中國經濟宏觀調控的下一步應是穩定政策。
而由于通縮的前景依然可能存在,若政策上過早自滿,仍可能會給經濟運行帶來一定風險。因此,盡管未來央行降息、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等必要性恐已下降,但其可能性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