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對金融危機,中國從改善民生開始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的強烈沖擊,中國及時出臺了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專家指出,10年前應對亞洲金融危機行之有效的積極財政政策,在應對國際金融海嘯中再次登臺。然而,最大的不同是,這次更加強調通過改善民生、擴大消費來促
進經濟增長,使中國經濟在危機中獲得新的、持久的發展動力。
“中央關于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部署中,首要考慮的就是民生問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平披露,對于中國出臺拉動內需的4萬億元投資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2800億元;農村民生工程和農村基礎設施3700億元;鐵路、公路、機場、城鄉電網18000億元;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400億元;生態環境投資3500億元;自主創新結構調整1600億元;災后恢復重建1萬億元。
按照中央提出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準、工作要實”的工作要求,一系列政策措施逐一落實到位。2008年年底前,中央新增的1000億元投資和提前下達的200億元災后恢復重建基金都已落實到位。
1000億元中,在醫療衛生領域,安排中央投資約70億元,支持約3500所鄉鎮衛生院、2000個縣、鄉計劃生育服務站的設備購置及基礎設施建設,以及60所地市級以上中醫醫院建設;在農村公路方面,安排中央投資約50億元,支持約3萬公里的通鄉、通村公路建設。在教育文化領域,將安排約50億元投資,支持約1100所農村初中的生活設施改造(包括學生宿舍、食堂、廁所等),370所縣級職教中心和中等職業學校、130所盲聾啞特殊教育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支持農村地區3100多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此外,還有部分資金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村沼氣、農村安全飲水等涉及保障民生的基礎設施建設。
專家分析指出,1000億元中央投資有超過一半的資金投向醫療衛生、教育文化、保障民生、農村和公路等領域,并重點向農村地區傾斜,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關注民生領域、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決心。
這些工程的實施,不但可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還可以切實改善民生。而人民生活的持續改善、收入的穩步提高、消費預期的逐步提升,又會為經濟的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調整支出結構,公共服務均等化更進一步
“種地不交糧了,看病給報銷了,如今,俺們農村的老年人還有了‘退休金’,哪朝哪代能有這樣的好事,簡直是在做夢。”日前,山東萊蕪市孔家莊村67歲的農民謝加好日前高興地從政府工作人員手中接過養老金存折。
同謝加好老人一樣,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和城市困難群眾收獲著實惠。2008年以來,公共財政更多地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向弱勢群體傾斜。
2008年,全國財政安排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6684.33億元,增長22.7%,重點支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就業;安排醫療衛生支出2499.06億元,增長25.6%,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等;安排教育支出9081.95億元,增長27.5%。
公共財政支出更多傾向民生領域,公共服務均等化邁出了新的步伐:
教育普惠實現跨越。從2008年秋季學期開始,全國范圍內全部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實現了城鄉義務教育全部免除學雜費。
保障性住房建設取得新進展。2008年各地保障性住房建設不斷加快。一些城市通過限價房、政策性租賃房等形式,幫助中低收入家庭解決住房問題,越來越多低收入家庭圓了安居夢。2008年全年開工廉租住房超過80萬套,租賃補貼戶數累計達到287萬戶。各地新開工經濟適用住房超120萬套。統計顯示,2008年全國對廉租房的投資已超過2007年底之前累計投資的總和;經濟適用房建設也是近年來投入力度最大的一年。
低收入群體生活進一步得到保障。截至2008年12月,中央財政用于補助地方的城市低保資金達266億元,比2007年增加了106億元。
醫療保險等社保制度改革穩步推進。2008年,各地加快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推出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新舉措。覆蓋城鄉的社保和醫保體系進一步完善,有助于消除人們的后顧之憂。為緩解低收入群體的生活壓力,我國兩次提高城市低保對象補助水平,出臺了一系列保障低收入者生活的措施。養老制度進一步完善,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的73%,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在連續4年提高的基礎上明年再提10%。醫保改革穩步推進,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逐步推進,目前已覆蓋全國98%的縣區。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增229個城市,現已覆蓋7000多萬人口。隨著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向縱深推進,城市職工醫療保險基本覆蓋面也在擴大,社區衛生服務條件不斷完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覆蓋面更廣。
有關專家指出,大量的數字證明,面對2008年嚴峻的經濟形勢,國家始終把“保民生”放在突出位置。通過積極促進就業、保障醫療和社保等社會事業發展,增加對受災地區及低收入群體補助等多項措施,讓百姓收獲著越來越多的實惠,數字為證,2008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同比實際增長8.4%和8.0%。
多措并舉求實效,改善民生向縱深推進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仍在蔓延,并逐步侵入實體經濟;與此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現階段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口眾多,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難以在短期改變,社會建設還較薄弱,改善民生依然任重道遠。
不久前,財政部部長謝旭人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談到,2009年要緊緊圍繞實現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目標,增加對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
一是推動教育優先發展。落實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政策,支持解決好進城務工人員特別是農民工隨遷子女的就學問題。二是加快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三是積極促進就業再就業。運用財稅政策,支持中小企業和服務業吸納就業,重點做好就業困難人群、零就業家庭和受災地區勞動力就業的幫扶工作,對返鄉創業的農民工給予政策扶持。四是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從2009年起中央財政分別按月人均15元、10元的標準,增加城市和農村低保補助資金。加強城鄉低保制度與醫療救助、最低工資、農村五保供養、自然災害生活救助等制度的銜接。按人均增長10%左右,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保證2008-2010年的調整水平高于前三年。五是支持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保障性住房特別是廉租住房的投資建設力度。據悉,2009年-2011年,國家將通過9000億元住房保障投資,解決約1300萬戶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問題。
針對農民增收困難的實際,新年伊始,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多項惠農政策,既著眼解決當前突出問題,多出穩糧增收的舉措,多辦改善民生的實事;又立足建立長效機制,努力夯實基礎、完善機制,增強長遠后勁。
針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問題,1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鼓勵和引導畢業生到城鄉基層就業,鼓勵畢業生到中小企業、非公有制企業就業,鼓勵骨干企業和科研項目單位積極吸納和穩定高校畢業生就業,鼓勵和支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多項具體舉措內容詳實,含金量高……
“讓百姓更多地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這種分享,又會為未來的經濟發展提供充沛的、不竭的動力。這會是一種良性循環,是中國經濟新一輪增長的希望所在。”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曹建海指出,在經濟增速連續下滑、“保增長”已經成為首要任務的背景下,改善民生、發展社會事業這種見效相對較慢的措施被放在如此突出的位置,足以讓人們感受到,隨著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改善民生正在向縱深推進,新的經濟發展思路正在形成。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