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政府債或將曲線開閘,發債額將為2000億元。市場此前一直在傳的這個消息初步得到了證實。據悉,這筆地方債發行將采取中央代發代還的形式。
圍繞著地方債能否發行,討論已有數年。贊成與反對的聲音較為對立。其實,地方政府發債作為一個技術性的手段,本身是中性的,并沒有價值上的傾向,且國外地方政府發公債也不鮮見,中國在這個方面做些探索,未嘗不可,但是如果地方政府發債缺少了硬約束,的確可能誘發道德風險,進而導致地方財政乃至中央財政出現風險。
顯然,地方發債一事超越了爭議,終將“出爐”,這是在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為緩解地方財政壓力的必要之舉。實際上,之所以放行地方政府發債,與中央政府推出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密不可分。去年,中央政府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出臺了經濟刺激計劃。根據當時的安排,4萬億元的投資中,中央政府投資1.18萬億元,其余資金來源于地方政府配套投資和私人部門投資。緊接著,各地政府也相繼推出匯總金額超過20萬億元的地方經濟刺激計劃。
但與各級政府財政增支相逆的是,由于經濟的下滑,國家財政收入呈現出了下降趨勢。最近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全國財政收入6131.61億元,同比減少1265.03億元,下降17.1%;地方財政收入為3166.79億元,同比下降2.7%。中央和地方出臺經濟刺激計劃所要求的財政增支與受經濟下滑影響的財政減收交匯在一起,使得如何落實經濟激勵計劃的資金來源,成為今年經濟保增長目標能否實現的一個重要問題。這樣的形勢,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發行地方債的步伐。顯然,通過發行地方債為地方政府籌措資金,有助于保障中央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的有效推進。
與1998年中央政府發行國債并通過商業銀行以高于國債利率的水平轉貸不同的是,這次中央政府為地方政府代發的2000億元債券的償債主體為地方政府,且資金必須用于中央財政投資地方項目的配套工程。同時,這也在技術上規避了《預算法》中規定的地方政府財政不能出現赤字的法律問題。無疑,這是一種謹慎允許地方政府發行債券的態度。但無論如何,走陽光下的舉債之路,的確不失為一種理性選擇。
事實上,此次地方債發行將采取中央代發代還的形式,不單是為規避法律問題,更有防范風險的考慮。輕易放行地方政府自行發債,潛伏的風險是顯而易見的。目前,不少地方政府存在財務不透明、隱性債務很多,且稅收穩定性差等問題,在缺少剛性的硬約束的情況下,輕易放行地方政府自行發債不僅可能產生問題,在市場運作上恐怕也缺少可持續性。
不難注意到,此次地方發債的資金,被要求用于中央財政投資地方項目的配套工程。之所以突出這一點,是強調發債資金須用在刀刃上。地方政府發債,不是為了填補現有的財政窟窿,更非用于建設樓堂管所,或是增加公務人員的人頭經費。
同時,也應該看到,從中央和地方經濟刺激計劃所需的資金來看,目前缺口較大,對于地方政府來講,2000億相對而言只是杯水車薪。要拓寬地方政府融資渠道,未來還須繼續探索進一步為地方政府債放閘。
從方向上說,還是應逐步允許有條件的地方政府直接發債,以利于塑造地方政府獨立的“市場人格”,避免中央代發地方政府債所導致的激勵與約束不兼容等問題。允許地方直接發債,當然也是以修改《預算法》為前提的。但須注意到,解決地方債發行的根本出路,在于各地方財政稅收收入與支出的高度透明化、統一化和規范化,從而使得市場能夠認定各地的信用等級,而不是地方信用混沌,舉債只能依賴中央政府。
值得一提的是,地方發債只是擴大地方融資的一種渠道,應該是一種短期的“救急”措施,無法替代地方自身“造血”能力的增強。地方財政的根本改善,還是要靠節儉行政開支、放水養魚、承諾應盡的社會責任,以及激發民間創造財富的能力等,從而長遠而根本地改善財政收支。增強“造血”能力,關乎一個地方可持續的經濟發展,也關乎未來的財稅體制變革,更關乎“有限責任政府”的變革這一更深刻而重要的話題。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