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國內財經 > 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開閘在即 > 正文
本報記者 孫雷 北京報道
中國政府2000億元地方債券代發前夜,如何盡量爭取到更大的一杯羹?這是很多省級地方政府緊鑼密鼓謀劃的一件大事。
“我們正在匯總申報中,打算上報二三百億的額度。”2月18日下午,北方某省財政廳有關人士對本報記者說。
本報記者獲悉,目前各省市上報額度各異。浙江省擬上報300億,寧夏提出了60億的申報額度,而湖北省第一批申報規模在30億元。
這筆錢將被嚴格規定只能用到中央財政投資地方配套的“公益性項目以及難以吸引社會投資的公益性項目,不得用于經常性支出”。
四萬億刺激方案地方配套
2月17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委員長會議聽取了《國務院關于安排發行2009年地方政府債券的報告》有關情況的匯報,中國中央政府代發2000億元地方債券一事正浮出水面。
事實上,春節前《國務院關于發行2009年地方政府債券有關問題的通知》就已下發地方財政廳和發改委。這是國務院第一份以“地方政府債券”為名的通知文件。
據悉,2009年,中央政府將代發2000億元左右的地方政府債券,以增強地方安排配套資金和擴大政府投資的能力。
財政部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1月份,全國財政收入6131.61億元,比去年同月減少1265.03億元,下降17.1%。其中,中央本級收入2964.82億元,下降28.4%;地方本級收入3166.79億元,下降2.7%。經濟危機對地方財政收入的負面影響正在逐步顯現。
在地方政府財力有限的硬性約束下,地方政府如何為中央刺激經濟的投資配套資金?“地方債”便成為手段之一。
盡管在努力爭取,但上述財政廳有關人士也對記者坦陳,他們并不指望真能從財政部要到這么大的額度。“畢竟才2000億元的地方債額度,所有省區市都要分一杯羹,最后估計能批下來的肯定會比這個數少。”
按照《國務院代理發行地方債券的通知》等文件的相關規定,地方債不僅要由財政部代發,也要由財政部代為辦理償還手續。
同時,地方債發行籌集到的資金的投向,也被加以了嚴格限定。國務院《關于發行地方政府債券有關問題的通知》里提出,地方發債后募集的資金,“將被限定用于中央財政投資地方配套的公益性項目以及難以吸引社會投資的公益性項目,不得用于經常性支出”。
這里的“經常性支出”,主要是指車馬費、招待費或者辦公經費。
“所謂公益性項目,主要是指包括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項目,民生、教育、科技文化等項目,與4萬億財政投資項目密切相關。”有接近財政部人士透露。
據了解,保障性住房建設,農村“水電路氣房”建設,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衛生、教育重點項目,環境保護工程,結構調整等六大方面,構成了地方債券配套項目的主體,此外還有少部分地方項目。
打開發債“正門”的嘗試
按照規定,各省級政府需要按照自己的項目內容、需要的配套資金數額向中央提出申請,由中央安排額度。國務院在最終測算、核準地方發債的規模時,將依據中央財政投資地方項目的配套工程、財政收入承載能力等指標作為依據。
除此之外,國務院還將審批、檢查地方國債的使用情況,同時要求地方債券所募集的資金納入地方財政預算管理,報人民代表大會審核、監督。
據本報記者了解,這筆地方債券將會統一命名為“地方政府債券”。考慮到地方債風險等級一般不及國債,地方債的利率將會比國債高些。
與1998年中央發行國債然后轉貸地方舉措最大的不同在于,這一次發行的不再是國債而是地方債,地方政府將成為債券的責任主體。
地方政府承擔還本付息責任,及時向財政部上交本息、發行費等資金。未按時上交的,在辦理年度結算時,財政部與地方財政結算時如數扣繳。
1998年轉貸地方的政策,給予了地方政府更多的靈活性,在隨后的時間曾對部分貸款實行了減免利息的政策。“這一次因為地方政府是債券責任主體,所以將不存在減免利息的問題。”有關人士分析道。
這并不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地方債券。而有關部門同時也在將這一舉措看做是適時推進開放地方政府舉債權的初步嘗試。
允許地方政府舉債已成世界潮流。據統計,目前世界53個主要國家中,有37個允許地方政府舉債。
而一直以來,中國政府對地方政府舉債采取了相當謹慎的態度。按照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第28條的明文規定,“地方各級預算按照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的原則編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國務院另有規定外,地方政府不得發行地方政府債券。”
但現實中,《預算法》的規定雖卡住了地方政府合法發債的閘門,卻并沒有擋住地方政府變相舉債的腳步。
目前在中國的地方政府債務中,既有經常性債務(又稱赤字性債務),也有融資性債務(也稱建設性債務);既有直接債務,也有間接債務(又稱或有債務);既有顯性債務,也有隱性債務。
關于地方政府的債務規模,目前并沒有統一的說法,幾乎沒有人敢說已掌握全部的準確真實數據。據粗略統計,中國全部地方政府債務至少在1萬億元以上,并且大多數都屬于隱性債務。為了償還眾多隱性負債,地方政府往往被動“買單”,由此帶來的財政風險和金融風險難以估計。
“現在就只剩下《預算法》這道‘正門’(指正規發債)還沒有打開,而實際上周圍的‘圍墻’都已被統統拆掉了。”一向以敢于直言著稱的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如是表示。
而隨著相關方案的醞釀生成,這道“正門”正在徐徐打開。(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相關專題: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