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仁宇/文
財政部本月16日公布,2009年1月份全國財政收入6131.61億元,比去年同月減少1265.03億元,下降17.1%。其中,中央本級收入2964.82億元,下降28.4%;地方本級收入3166.79億元,下降2.7%。
財政收入在經歷了長達5年多的高速增長之后,在2008年8月首現拐點,到當年10月更是出現了財政收入的負增長,2009年1月的財政收入大幅下滑可以被看作是這一趨勢的延續。但1月份的財政收入數據并非完全了無新意,其中一個重要的數據還是值得關注,那就是地方本級財政收入在拐點到來之后首次出現同比下降。回顧之前的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即使是到了2008年 12月份,地方本級收入仍然同比增長10.8%。這次下降極有可能預示著地方財政收入將與中央財政收入一起進入下降周期。
下降的地方財政收入意味著什么呢?分稅制改革之后中央財政收入一直占據著財政收入的主體,且收入來源穩定,中央財政一直處于相對寬松的環境中;而與之相比,一些地方財政收入則來源分散且對應大量支出,長期處于入不敷出的境況。這種資金分配方式有利于國家集中資源、統一規劃,但是問題在于省級以下政府的權責利劃分并不清晰,財權與事權存在某些不對等。
財政專家賈康曾在其孫冶方經濟學獎獲獎論文《縣鄉財政解困與財政體制創新》一文中深刻分析這一現狀,當年便獲得了極大的反響,縣鄉財政問題從此便成為了學界熱點。回顧這一問題提出時的時間背景,我們可以發現,21世紀最開始的幾年里,正是我國經濟走出亞洲金融危機、經濟起飛的開端。在之后的幾年里,財政收入連續以超過20%的比率高速增長,2003年突破2萬億元,2005年突破3萬億元,2006年逼近4萬億元,2008年則一舉突破6萬億元。即使是財政收入以這樣的比例增長,縣鄉財政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隨著費改稅、農村土地確權工作的深入,一些縣鄉級財政的困難反而進一步加劇。在財政收入狀況良好的年份尚不能有效解決縣鄉財政問題,可以預見,隨著財政收入減少的加速,一些基層政府的財政狀況必將更加嚴峻。
從1月份財政收入數據中我們可以發現,中央財政收入隨著各種減稅政策的落實大幅下滑,而地方財政僅僅以不足3%的比率略微減少。雖然地方財政收入下滑的幅度較小,但由于其歷史欠賬嚴重,資金用于日常開支、剛性較強,所以地方財政收入較小的變動可能對政府運行造成的影響更大。
因此,我們需要在經濟下行、財政收入減少的時期盡量保證資金最為缺乏地區的基本需求,而且方法也 不妨多重化,比如,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地方政府真實的收支狀況,盡量使中央的轉移支付有效發揮調劑余缺的作用;其次,開拓多種渠道改善基層政府的財政狀況,例如嘗試性的地方債、地方政府之間的借貸等等。第三,設計合理的地方財政配套制度,部分地方財政的困難大部分是由于基本建設項目的地方配套造成的,中央在立項之初就應當考慮資金來源問題,設計合理的地方配套計劃。最后,控制地方政府規模、壓縮運行成本需要長期的努力,在一部分條件允許的地方考慮改變目前的五級政府構架,以更為扁平化的政府結構實現政府規模的壓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