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偉瑋
近來市面上多現
信息時報記者一位來自廣西的朋友最近愛上了喝紅酒,特別是進口紅酒,幾乎每天晚上都會喝一小杯紅酒,但是他對紅酒的認識很少只能被動消費,最終還是上了當,以300多元的價格買了一瓶本地罐裝的“洋紅酒”。其實上當的不止記者的這位朋友,據廣東省有關部門最新調查顯示:有近三分之一的洋紅酒質量不合格,主要問題是添加劑超標。
現象1 洋葡萄酒不合格率近1/3
近日,廣東省經貿委及有關部門對廣州地區部分超市及批發企業酒類商品進行了抽檢,共抽檢酒類商品62批次。結果顯示洋葡萄酒不合格率近1/3,抽檢不合格的產品有原產智利的澳羅戴蒙督赤霞珠干紅葡萄酒、澳洲王干紅葡萄酒等,主要問題之一是超量使用防腐劑(山梨酸或山梨酸鉀)和超范圍使用甜味劑。
記者采訪發現,許多消費者認為國外葡萄酒質量監控更嚴,進口葡萄酒品質應該不錯。但事實卻非如此,去年,珠海檢驗檢疫局經抽樣檢驗,查出一批進口干紅葡萄酒鉛含量超標,不符合我國相關食品衛生要求,對該批貨物做出了銷毀處理。
有專家曾經指出,在劣質洋葡萄酒所出現的眾多質量問題中,防腐劑和甜味劑等添加劑超標是較普遍的。葡萄酒中添加的防腐劑主要為山梨酸或山梨酸鉀,山梨酸鉀安全性較高,一般食品中添加量只要不超過限量要求是很安全的,但如果超標嚴重,并且長期服用,在一定程度上會抑制骨骼生長,危害腎、肝臟的健康。而在甜味劑方面,我國的《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中明確規定在發酵酒中不得添加人工合成的甜味劑,但是劣質洋葡萄酒中卻常常查出有甜蜜素、安賽蜜、糖精納等人工合成的甜味劑,它們甜度是蔗糖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如果攝入過量會對人體的肝臟和神經系統造成危害,特別是對代謝排毒能力較弱的老人、孕婦、小孩危害更明顯。
現象2 垃圾酒飄洋過海變貴酒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近來洋葡萄酒質量問題越演越烈?據業內人士分析,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歐美葡萄酒市場趨于飽和,從而導致了大量劣質洋葡萄酒傾銷中國市場。
目前,我國進口葡萄酒方式主要有原裝進口瓶裝酒和散裝進口葡萄酒原汁兩種方式。據2007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進口葡萄酒達到14.73萬千升,其中瓶裝酒4.23萬千升,散裝酒10.5萬千升,散裝酒占到進口總量的70%以上。
近年來,歐洲葡萄產量激增,加之經濟不景氣,供大于求的態勢越來越嚴重,造成葡萄汁大量積壓。許多國際商家看到其中商機,低價獲取這些葡萄汁往中國這一增長迅猛的新興市場進行傾銷。
“這些積壓的葡萄汁是各農莊賣剩的低劣產品,由于不愿意投入成本進行消毒、橡木桶陳釀等處理,再加上長途運輸中因更換容器、劇烈震蕩所造成的過度氧化,質量非常差,稱之為洋垃圾一點不為過。”一位業內專家告訴記者。但到了中國,這些洋垃圾卻被穿上洋酒品牌的“外衣”,售以高價。
有些酒商低價買進歐美地區賣剩的低劣葡萄酒原汁,由于質量低下,又要經過遠洋長途跋涉,一些不良酒商會在原汁當中加入超量防腐劑以防遠洋長途顛簸過度氧化。這樣的劣質原汁運到國內后,進行灌裝貼牌銷售。經過不良酒商的幾番“加工”之后,這樣的洋葡萄酒無疑將對消費者的健康形成巨大的隱患。然而,按照《進口酒類國內市場管理辦法》,進口的散裝酒、半成品基酒,在國內加工后分裝的都算作洋酒。
現象3 劣質洋葡萄酒成本僅10元
記者在各大商超走訪時發現,目前市面上來自法國、澳大利亞、智利等國的進口葡萄酒琳瑯滿目,價格從40元到幾百甚至上千元不等。
來自廣東省海關的統計,2007年廣東口岸進口2升以上大容器葡萄酒進口均價為0.85美元/升。也就是說,如果將這些散裝葡萄酒在國內分裝銷售,1瓶750ml洋葡萄酒進口成本在人民幣4.5元左右,再加上進口葡萄酒進入國內要收10%的消費稅,14%~20%的關稅及17%的增值稅,總成本僅為10元左右。
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市面上正在出售的洋葡萄酒中,其中大多數為進口散裝葡萄汁國內灌裝的貼牌洋葡萄酒,但這些貼牌洋葡萄酒卻按原裝酒定價,所以洋酒的利潤相當驚人。而且,散裝洋葡萄酒在分裝過程中,不排除有不良酒商會以廉價的食品原料進行勾兌,使利潤進一步提升。
記者在調查時發現,市面上相當數量的洋葡萄酒沒有加貼檢驗檢疫合格的“CIQ”(中國檢驗檢疫)標志,也就是說,這些洋葡萄酒基本上都是沒有通過質量認證的劣質洋葡萄酒。
“成本僅10元的洋葡萄酒,在商場可賣100~300元左右,而在娛樂場所就上千元。”這樣的巨額利潤驅使不良商販前赴后繼,導致劣質洋葡萄酒在全國尤其是沿海地區迅速漫延開來。業內人士指出,現在國內很大比例的洋葡萄酒供應商均是從最初的貿易公司轉變而來,他們大多是做葡萄酒散裝進口,將原汁運到國內進行灌裝貼牌銷售。至于品牌,很有可能是這些酒商在國內注冊的,在國外根本沒有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