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變相貸款”回歸
但同樣,需要看到的是,近期提前終止的大量增多,一方面暴露了企業對資金成本的敏感程度,另一方面則是1月貸款規模猛增中可能包含了此前“變相貸款”的回歸。
商業銀行人士稱:“提前終止理財合約,一方面是企業的選擇,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是銀行的選擇。”
從企業來說,融資成本的驟降是企業選擇終止理財計劃的主要原因。按照去年的貸款利率執行情況,1年期信托貸款理財企業所支付的年成本約為7%-9%。而5次降息后,1年期的貸款利率約為4.86%-5.4%,6個月的票據貼現利率月息僅為1.2‰-1.6‰,成本前后相差懸殊。
為此,不少企業選擇提前終止理財計劃,而借新的貸款或者做短期票據融資。
另外,從銀行來說,隨著貸款規模的放開,銀行亦不再具有積極性將優質貸款轉為理財產品。
某股份制商業銀行理財經理說:“那樣銀行要讓渡大部分的收益給投資者,主要是出于維護客戶的需要。而銀行做成理財產品后,收益率僅剩管理費用等,收益只有1%-2%。”
這樣情況下,銀行有更大的積極性將原來“騰籠換鳥”到表外的理財產品重新還原為貸款。
商業銀行人士透露,此前為了控制風險,不少銀行做的都是存量貸款的“理財化”,而新增的貸款需求做成“理財產品”的相對較少,原因之一在于新貸款的風險審批程序復雜,理財部門的操作難度加大。
由此,本次提前還貸除了客戶需求外,銀行的積極性亦不可小覷。
某大型銀行人士說:“從11月份貸款規模放松后,銀行的貸款要沖規模,壓力非常大,將理財產品表外移到表內,是選擇之一。”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理財產品都能享此待遇。
商業銀行人士告訴記者,必須在理財條款中約定有提前終止條款或者提前還貸的才可以,否則客戶只能選擇到期清償。
但需要看到的是,盡管無法統計提前終止的理財產品中有多少重新申請了新的銀行貸款,但1月份猛增的貸款中實際釋放了之前無法通過正常途徑獲得貸款的“理財產品”的規模。
理財產品的滑落
多家商業銀行人士表示,貨幣環境和信貸環境的變化,使銀行的理財市場正在度過一個艱難的低迷期。
目前,曾經火爆過的打新股類理財產品和信托貸款類理財產品都已經風光不再。而在謹慎的風險投資傾向下,銀行零星推出的多是與貨幣市場相關的債券類投資組合。但其銷售并不見好。
西南財經大學信托與理財研究所李要深說,票據市場利率的下降已經明顯地反映在了理財市場上。與企業獲得較大套利空間相比,投資此類理財產品的收益正在逐步下降。截至2009年2月9日,2月份已經發行了4款票據融資類理財產品,平均預期年收益率為1.9%;而1月份24款公布了預期收益的同類產品的平均年收益率為2.4%。可見短短一個月,隨著貼現市場利率的下降,理財產品收益下降也非常明顯。
而商業銀行人士則稱,從目前的銀行間貨幣市場短期債券類的收益來看,即使是1.9%的收益率,恐怕也已經在實際上“不僅僅是單純投資貨幣市場所得,而是加入了銀行的其他資金池的收益”。目前,央行的3個月期央票收益率已經跌至0.9650%。
市場普遍預計貼現利率會隨著銀行積極“投身”票據融資而繼續下降,因此票據融資類理財產品的收益空間也越來越小,估計這也是此類理財產品發行大幅下挫的主要原因之一。
李要深認為,實際上銀行理財市場已在2008年暫時謝幕。
據其所在研究所統計,2008年,50家中資銀行類機構與10家外資銀行總共發行了5833款理財產品,估計全年總體規模應該在2.5萬億以上。但2009年伊始,銀行理財市場卻沒有迎來“開門紅”:受臨近春節和春節長假的影響,2009年1月份,23家中資銀行與6家外資銀行僅發行了208款理財產品,明顯低于2008年2月份262款的水平。
其實,受到金融危機和宏觀政策調整的影響,2008年8月份之后,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數就開始逐月下降,拋開春節因素的影響,今年1月已經是連續第五個月發行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