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長假期間,本刊記者返鄉后,親眼目睹了2008年一場不期而遇的金融危機給百姓生活帶來的改變。金融危機已影響到中國社會的各階層、各層面,包括中國老百姓的切身生活。同時,記者們也將視野瞄向春節中堅守崗位、辛勞為他人服務的勞動者,瞄向陶醉在節日氣氛中的人們。
一個個小人物、小事件、小故事,反映了中國百姓的勤勞、堅韌、善良與樂觀豁達。這里既有喜慶的一面,也有感傷一面。人們在坦然面對著困難與危機,期待走出寒冷的冬天,迎來陽光明媚的春天。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侯雋/河南鄭州報道
“姐姐,今年我們請你吃飯,西餐中餐都沒問題!”今年春節回家鄉過年,記者受到剛剛參加工作的表弟表妹的熱情款待。尤其幾個小孩爭著付賬的熱鬧場面,讓人覺得很親切、可愛。他們有的拿出錢包說“刷信用卡很實惠有折扣打”,有的掏出塞滿了美食優惠券的小夾子說“這個更省錢”。最后經過比較,大家還是選擇了以優惠券的方式付款。
根據河南銀聯公布的數據,春節7天長假(1月25日乣1月31日)期間,河南省銀行卡跨行交易總筆數達106.07萬筆,交易金額9.25億元,同比增長26.54%和26.19%。其中,全省刷卡消費69.62萬筆,消費金額5.55億元,分別較2008年春節長假增長53.55%和51.64%,消費金額增幅同比提高了28.41個百分點。根據交易數據統計,省會鄭州刷卡消費筆數為29.50萬筆,交易金額1.99億元。
目前,用信用卡消費成了鄭州普遍的消費方式,許多退休的老年人也成為刷卡一族。在超市購物大部分人不但持卡消費,而且都用的是信用卡。
一位在當地銀行工作的同學解釋其中原因時認為,信用卡區別于現金和銀行記賬卡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優勢:第一,刷卡消費方便快捷,不再需要揣著現金購物,更安全,尤其對于一些愛清潔的女士來說更受青睞;第二,鄭州信用卡業務開展的很不錯,有些銀行還針對大學生推出校園卡、學生卡。持卡人可辦理分期付款,只要幾十元的首付就能消費那些數碼產品。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年輕人的消費,“俘虜”了一大批簇擁者。“身處象牙塔,手握N張卡”成了中原大學生校園的真實寫照。
記者在自己親戚的錢包里就發現各種各樣的金卡、銀卡、VIP卡的信用卡。當然,這也造成了部分年輕人盲目消費成為“月光族”,誕生了“卡奴”的現象。
除了刷卡消費,記者發現用各種各樣的優惠券付賬也成為鄭州人的一種時尚,不但受到年輕人的大力追捧,連中年一族也很喜歡這種消費方式。不僅僅是餐飲企業,書籍、軟件、飾品、健身運動等都推出了優惠券,很多人認為這是在金融危機背景下,節儉生活的一種方式,可以節省開支。“尤其在春節,聚餐是一大筆開支,往年都會在1200元左右,現在使用信用卡和優惠券,只付了800多元,相當劃算。”一位理財達人朋友還特意算了這筆開支,相當滿意。
根據大眾點評網統計,2008年該網站北京用戶電子優惠券下載量達到985萬次,同比增長高達398%。其中DQ冰雪皇后、巴貝拉等熱門電子優惠券的單張下載量都超過38萬次,折扣幅度大多從6~9折不等。而像表妹這樣剛參加工作的大學生,還非常喜歡直接登陸品牌商家的官方網站,如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等連鎖品牌的官方網站。不但通過打印電子優惠券獲得實惠,還可以參加抽獎等活動,領取T恤,馬克杯等紀念品。
此外,現在還出現了很時尚的袖珍電子卡,以各種造型可愛的卡通形象為主,年輕人甚至還將將卡片掛在手機上或背包上,彰顯自己的個性,成為一種時尚、流行的生活方式。
金融危機咋就這么近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胡雪琴/安徽安慶報道
妹妹小華一度是全家人的驕傲,特別是老爸逢人便說的主題。
大學畢業后,她只身從安徽闖蕩到了浙江臺州。憑商貿英語專業出身的優勢,在臺州鞋業外貿領域闖出了一片艷陽天。
去年,小華孩子滿月,來慶賀的朋友近百人。這讓當時在場的媽媽一再感嘆:“沒想到,女兒有這么好的人緣。”而更讓媽媽印象深刻的則是妹妹老板的一席話:“小華,我們不是老板與員工的關系,我們就是兄妹。你是我的親妹妹,我就是你的大哥。今后有什么事,大哥都會幫你的。”
也難怪,妹妹不僅有著過硬的本領,還有著良好的敬業精神,這不僅讓她贏得了大量的國外客戶,也成為老板極為倚重的“中流砥柱”。
作為業務骨干,小華的發展似乎一帆風順,前程無量。但天有不測風云,一切都在金融危機暴發后發生了逆轉。
2008年國慶佳節,幾個兄弟姐妹都從各自工作的城市回到了安徽父母身邊。小華孩子剛滿百天,各類嬰兒的衣物、奶粉等等,所有繁雜物品裝了整整五大包行李。夫妻倆從浙江出發,開車開了十幾個小時,于10月1日當天下午4點多鐘,才回到了老家。
家人團聚,自然歡喜異常。但沒想到,小華的手機一直響個不停,而她的眉頭也一直緊鎖,來來回回通了幾十個電話。第二天一大早,妹妹就無奈告知:“老板失蹤了,我們馬上要趕回浙江。”
剛滿百天的嬰兒,十幾個小時的車程,五大包行李,都是為了與親人團聚,但現在還未呆上一天,就不得不倉卒返回。當妹妹懷抱嬰兒邁出家門的一剎那,媽媽的淚水奪眶而出。老人家永遠也無法理解,那個以哥哥自稱的老板,何以如此?
原來,金融危機暴發,國外客商開始退貨或者延遲收貨,即便交納了20%的定金,也照樣毀約。老板先后有幾個價值高達四五十萬元的貨柜被對方擱置港口,最終被“跳樓價”拍賣。而偏偏老板原本還看好的股市暴跌,曾用于炒股的500萬元高利貸所剩無幾。
出口受挫、股市暴跌,這兩招“招招致命”。這位老兄終于“扛”不住了,人間蒸發。妹妹的高薪也化為泡影。回到臺州后,妹妹看到的是一片狼藉,往日的忙碌不復存在——小華就此下崗。
不久,我發現,妹妹的MSN簽名變成了“坦然面對”。再見到她,則是剛剛過去的春節。
我們天南海北回到父母身邊,讓我難忘的則是妹妹的笑聲。因為口碑極佳,她成為當地老板爭相聘用的對象,小華終于從那場風波中走了出來。
“虧損”的春節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南焱/北京報道
陳宇家今年的“年”沒有過好,丈夫和二哥大年初一就走了,他們是臘月二十八凌晨跟運菜的車到達吉林老家的。丈夫回到支撐他們全家生計的遼寧大虎山,二哥又回到他的謀生地天津。
這個年他們都憋著一股氣,做了十幾年蔬菜批發生意,今年卻出了意外,她和丈夫年前從大虎山發了兩車韭菜到長春和吉林,二哥從天津發了一車芹菜到吉林,竟然都沒賣掉,兩家分別虧損1萬多元。
這個年兩家都沉浸在虧損的陰影中,年三十丈夫發誓一定要把這1萬多元給掙回來。誰也沒有想到,大年初一,丈夫和二哥就走了。
1月29日,即大年初四,陳宇當天下午趕到火車站,買到了當天去大虎山的臥鋪票。記者在回京的路上碰到陳宇,正好和她坐同一個臥鋪車廂,她告訴記者,她要去陪伴丈夫開始新一年的生意。他們兄妹6人,她排行老小。全家都在做蔬菜批發生意,主要從大虎山、天津收購蔬菜發往吉林。
大虎山是她和丈夫在做,天津是他二哥在做,其余的人都在吉林接貨批發,全家人形成了一個收購批發蔬菜的物流鏈條,掙來的錢兄妹6個平分。往年一共能掙個二三十萬元,平均每個家庭能分五六萬,2008年蔬菜銷量明顯下降。文化不高的她也將此歸結為金融危機所致。
這些年來,讓陳宇最心痛的是大哥的離去。談到大哥,她的淚水就在眼眶里打轉,大哥離去時,醫生懷疑是癌癥,至于是什么癌,直到大哥死也沒弄清。大哥死時只有35歲,當時是大哥負責大虎山的蔬菜收購,陳宇在吉林和其他兄姐負責接貨批發出售。大哥死了以后,陳宇和丈夫主動要求去大虎山接替大哥,誰知不知不覺中已經過去9個年頭。
她和丈夫很辛苦,無論春夏秋冬,他們每天都要凌晨三四點就起床。晚上睡得也很晚,要把收來的蔬菜裝車發走才算完事。既沒有星期天也沒有節假日,每年春節后來大虎山,一直要到七八月天氣熱時,他們才能回吉林,但并不是休息。
因為那時吉林當地的蔬菜也能供應本地市場,不需要從大虎山發貨了,他們回吉林就將吉林的西紅柿拉到上海和江蘇去賣,這樣一年中有兩個月是在南方度過的。但是他們依然感到很快樂,主要原因,雖然辛苦一點,但掙的錢比吉林的工薪階層還是高出很多,這也是陳宇全家堅持做下來的主要原因。
令陳宇辛酸的是她的女兒,孩子3歲那年,就一個人呆在家里。一個人在吉林上學,今年已經12歲了,長期的分離,已經使女兒和他們變得生疏起來。不過,陳宇和丈夫很欣慰,女兒很懂事,學習很努力。
陳宇今年已經40歲,這些年來讓她最慶幸的是他們全家原本是吉林市遠郊的農民,通過自己的努力,兄姐6人都已在吉林市繁華地段買了房,將家都安到了城里。她7年前買的房,現在每平方米已經升值了2000多元。為了解決自己后顧之憂,他們全家還買了商業保險。
說著說著,列車快到大虎山了,時間已過零點,她還毫無睡意,當記者問起今后隨著年齡的增長會不會轉行?她說從來沒有想過,她認為,這個行業挺好,這個行業讓他們全家都有事做,生活得也很好。(文中陳宇為化名)
牛年說“豬事”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張偉/河南新鄉報道
養豬是我家鄉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之一。在2008年,豬肉價格和經濟形勢一樣,一年之中冰火兩重天。
去年上半年,肉豬價格8多元/斤,豬仔價格最高時500多元/頭,養一頭豬純利潤在600乣1000元。當時,沒有養豬的人家幾乎屈指可數。可到了下半年,肉豬價格下降,平均6.5元/斤,最低時5.5元/斤,養一頭豬純利潤跌至200多元。經常看電視新聞的村民對于國際大事并不陌生,紛紛感慨地說:“看來這次經濟危機的影響確實很大,城里人賺錢少了,不怎么吃肉了。”
其實,除了豬肉價格下降外,豬病流行也是養豬不賺錢的原因之一。2008年比較流行的是藍耳病,還有爛蹄子(村民們一般記不住疾病的名字,只知道這種病是先開始爛蹄子)。豬爛蹄子時,村民每天都要搬個凳子坐到豬圈里,用藥水給幾十頭豬挨個洗腳。
大家開玩笑說,父母有病都不一定照顧得這么好。現在,許多村民已經養成了習慣,每天都要到豬圈里站上半天,仔細觀察每一頭豬的全身上下,還要摸摸豬有沒有發燒。村里人說,過去找人,進了院子就直接進屋,現在找人,進了院子要先去豬圈。
除了互相私下里交流交流養豬的酸甜苦辣,村民們似乎并未想過尋求相關政府部門幫忙。有人聽說國家有關于養豬的補貼,但表示“不過好象要超過300頭才有,咱們可沒有能力養那么多”。
還有人聽說,如果在戶外建豬舍規范養殖、規模養殖的話,國家還報銷電費;甚至還聽說母豬每頭交12元錢可以投保,將來萬一死了,保險公司可以賠償1000元錢。而據介紹,疫病流行時,死的豬多了,保險公司就不愿意賠了,每頭只給500元,但也靠不住。
一位鄉政府的工作人員表示,2008年豬肉行情好的時候,曾有人提議鄉里幫助農民擴大養殖規模,科學化管理等等,“幸虧鄉里沒有同意,要不然,現在這個狀況,農民肯定到鄉上鬧事,我們可就吃不了兜著走了”。
老謝曾經是位小學老師,現在退休在家,每月有800元的退休金。老謝的兒子也養了幾十頭豬。家里的豬得病時,兒子和兒媳心情很是煩躁。有一次,因為一件小事,老謝被兒媳罵了半天,老謝半開玩笑說:“你別罵我了,好好養我吧,肯定比養豬強。你想,我這么大歲數了,一天也吃不了多少東西,咱家的豬每個月就要吃掉千把塊錢;我身體好,又很少得病,咱家的豬一得病就要花掉好幾百塊錢;另外,我每個月還能給你們800塊錢。”
“客串”列車員話春運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孫冰/北京報道
對于工作5年的李立來說,這已經是第四個在火車上度過的大年三十了。李立和同事們將餐車精心布置了一番,雖然很簡單,只是掛了一些拉花和氣球,在窗戶上貼上了福字。“但是還是很有節日氣氛的。”他說。
李立值乘的列車是大年三十中午發車,大年初一早上到達,車上的大部分旅客都是短途旅客,需要留在火車上過除夕的只有十幾位。
“我們把剩下的十幾個旅客都請到了餐車,和我們乘務人員一起吃的年夜飯。中國這么多人,我們能一塊過除夕那也是緣分哪!”李立還沒忘記幽默一把,學著范偉的語氣說。“一個八九歲的小姑娘自告奮勇給我們唱了首歌,不知道什么名字,但特好聽,我看見和我對班的大姐偷偷地抹了一把眼淚,她女兒也愛唱歌。”
實際上,李立和他所在的乘務組沒有一個是“專業”的列車員,嚴格地說,他們都屬于“客串”的。
由于春運期間客流激增,特別是北京、上海、成都等大城市和人口密集的地區,旅客發送量要比平時多出幾倍甚至十幾倍。為了滿足旅客的出行需要,每年鐵路部門都會開行大量的臨時旅客列車,也是人們常說的“臨客”。
平時都很緊張的客運人員根本無法滿足大量開行臨客的需要,因此擔任臨客值乘任務的列車員往往都是從鐵路的非客運部門抽調來的“臨時列車員”。
“當然我們也是經過了嚴格培訓的,我是年輕人,所以我年年報名,因為這活其實挺辛苦的。” 李立說,平時列車員跑一趟車如果3天,那么也可以調休2~3天,但是由于春運期間任務重、時間緊,只能休息一天,而且往返之間的休息也往往只有兩三個小時。
李立介紹,這些“客串”列車員大多來自鐵路的非運輸部門,其中有管理人員、機關干部,也有科研人員,“有個博士、碩士的,一點不稀奇”。“一開始很多旅客問我你是新列車員吧,現在幾乎沒有人問了。”
四年跑下來,李立已經開始以“老客運”自居了。李立其實是碩士畢業生,在鐵路的科研機構工作。
春節對于中國人來說,最大的關鍵詞就是回家、團聚。“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之中充滿著中國人特有的溫情,也裹挾著春運中“一票難求”的無奈。
今年春運,鐵路部門似乎受到了有史以來最大的責難,北京站內部出票視頻的曝光和流傳,使得本來就備受爭議和質疑鐵路部門一時間扮演了妨礙人們家人團聚的“公敵”。
“別人過節,我們過劫。”李立說鐵路內部經常這樣戲稱春運時候鐵路的處境,“劫有兩個方面,一是春運期間工作最多、責任最重,像剝一層皮一樣;二是遭受批評最多,越過節、越忙碌、越挨罵!”
“我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鐵路在人們心中的形象開始變得很差,關于鐵路幾乎是一水的批評,但是為什么沒有人關注一下絕大多數默默無聞奉獻著的鐵路人?畢竟那些內外勾結倒票的是少數。”李立很無奈地說,“我不知道有多少像我這樣大年三十還在火車上、整個春節都見不了家人幾面的鐵路人有多少,但是我想他們和我一樣,看到媒體和網上滿是批評的聲音,其實覺得挺心寒的。”
“列車員只是小小的一個群體,為了能讓旅客順利平安地回家過年,開車的火車司機、檢車的維修人員,還有鐵路公安、車輛調度人員、軌道維護人員等等,無數的鐵路工人越是過年過節的時候就越忙碌,就越不能和親人團聚。”李立說。
“經常有旅客問,你們這大年三十還工作,得拿多少錢呀?其實,我們的春運津貼只有一二百塊錢一趟,這根本不是錢的問題。大家買票回家不容易,我們也挺不容易的,大家都多相互理解吧。”李立說。
(文中李立為化名)
快樂冰雪運動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宋雪蓮/黑龍江哈爾濱報道
如果說今年過年最快樂的事,對哈爾濱市張女士上初中三年級的兒子來說,就是回到距離哈爾濱200多公里的母親家鄉滑冰了。“我從上小學開始就可以每年冬天在學校的冰場滑冰了,而我的兒子,竟然到現在才知道滑冰是怎么回事。”張女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1978年,哈爾濱市“百萬青少年上冰雪”活動開始啟動。30年多來,這項活動不僅在黑龍江省得到了蓬勃發展,還成為該省冰雪體育中的一項品牌活動,發現并培養了一批有前途的“苗子”。
對冰雪的熱愛,幾乎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回憶起自己的學生時代,張女士感慨良多。
“小時候的冬天比現在冷多了,可是記憶里卻全是快樂的感覺。”張女士介紹說,那時家里離學校有2、3里的路,街面上的雪經人踩車壓,變得緊密而瓷實。等到太陽出來的時候,表面被陽光溫暖成一層水,寒風過處,旋即凝結成透明薄亮的冰殼,讓過路的行人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搗著腳走路。
“不過,這樣的路面對于孩子來說就是快樂之源了。”張女士說,在道路的兩邊,孩子們上學時基本就出溜著走,很快,一條通往學校的冰出溜就成型了。更刺激的是,一些孩子會蹬著父親或是自己用木板和鐵絲自制的冰車上學,如旋風一樣。“一路出溜著上學,竟從來覺不出寒風有多冷,道路有多遠。”
張女士告訴記者:“在學校的教室門外,每個班級也都會在班主任的帶領下就著房前的斜坡澆出一長溜冰出溜,下了課,大家就一窩蜂地跑出去,串成長長的一串滑下去,跌倒了,也是跌出一片片歡笑聲。”
在張女士的記憶里,這些幾乎就是最簡單快樂的冰雪運動,而更考驗技術的是穿上滑冰鞋滑冰。“每年的冬天學校都會在操場澆出冰場,體育課或是放學以后,同學們就會穿上冰鞋沖向冰場,怎樣綁緊冰鞋,怎樣磨冰刀,甚至怎樣從屋里走到冰場都成為必須學會的一課。由于學校的滑冰場是免費開放的,寒假更多的時候,冰場上會擠滿了大人和孩子,在滑動的時候互相撞起來,所以怎樣摔倒不會磕碰腦袋也成為體育老師必教和孩子必須掌握的內容。而技術更高超的孩子,會在人群中如魚一樣穿梭,吸引一大片熱烈而艷羨的目光。
每年的冬季,黑龍江省教育局和黑龍江省體育局都會聯合發出通知,號召開展一年一度的“百萬青少年上冰雪”活動。然而,像張女士兒子那樣生活在大城市、很少接觸滑冰的孩子卻越來越多了。
“我們一直都把滑冰當作一項重點群眾體育項目來抓,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孩子滑冰的地方的確越來越少了。”黑龍江體育局群體處的王文波對記者說。
“缺少滑冰場地成為主要原因。”王文波說,據他們統計,目前全省僅有30%左右的中小學校有滑冰場,像哈爾濱這樣的大城市,比例還要更低。有資料統計,以哈爾濱市的南崗區為例,上世紀90年代初,全南崗一共就有40多塊冰場;而如今,也就是10來塊。
“原哈爾濱南崗體育場也是當時著名的冰上活動中心,每年免費對外開放。除了中小學生之外,大學生和機關干部都來這里練速滑、弄花樣、打冰球,成為冰城哈爾濱的一道美麗風景。而現在,體育場原址已經被一家5星級酒店取代了。”
哈爾濱市某中學的齊校長告訴記者,一些中小學校遷新址或蓋新樓,操場被擠占縮小,基本沒有可以澆冰場的場地。而即使是有操場的學校也在發愁,澆一個冰場就要1萬元,加上一塊冰場一個冰期的維護費還需要數千甚至上萬元,這對一些學校就是一種負擔。
“當然這還不算上體育老師的一點微薄補助。”齊校長說,“東北寒假的時間長,假期大部分時間學生不到校,澆完的滑冰場用不了多久就會閑置,這更讓很多學校不愿意負擔這筆開銷。”同樣,澆冰場還會給已經硬化的操場帶來一定的破壞性,所以一些學校寧可開旱冰課,“又安全又省錢。”
據了解,一些家長似乎更關心滑冰是否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孩子的安全,加上更多的學校都在注重抓升學率,根本沒有時間上冰,體育課受到一定的冷落。而待學生升至高三,學校干脆就將體育課“砍掉”了。“這甚至使我們進行了30年的百萬青少年上冰雪活動在1999年的時候走向了最低谷,近年來才在加大扶持力度的情況下逐步好轉。”王文波介紹說。
為了扶持群眾性的滑冰運動開展,黑龍江省體育局每年都要拿出200多萬專款支持學生“上冰雪”,但是這些資金分到數千所中小學校,堪稱僧多粥少。“更多的資金仍需各縣、區進行補貼。”王文波說。
目前,黑龍江省的上冰雪運動已不僅僅局限于上冰滑冰了。為了因地制宜地開展上冰雪活動,滑雪、抽冰尜、雪地足球、打雪仗、雪地橄欖球、雪地曲棍球、冰雕、雪雕、冰爬犁、溜冰道等都列入了上冰雪的內容。“這幾年,像大冬會等各種冬季體育賽事都會在黑龍江進行,群眾上冰雪熱情的日益高漲起來,對冰雪活動場所的需求越來越多了。”王文波說。
王文波告訴記者,目前黑龍江省有122個400平米以上的冰場免費向群眾開放。春節長假期間,這些冰場每天均人流如織,玩冰者數量是平時的兩三倍。甚至許多外地游客在導游的帶領下,也來到免費大冰場學滑冰。
“滑冰對于生活在東北的人來說,可能是身邊最方便最省錢的冬季運動了。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黑龍江省的滑冰場,除了場館以外,露天的都將繼續以公益性為主,我們也會盡最大能力加大資金和政策的扶持,為群眾提供最方便的健身場所。”王文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