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李靜
2月1日,北京匡時與日本親和拍賣合作簽字儀式在東京舉行。雙方的合作將主要致力于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開拓,親和公司將在日本境內征集中國藝術品交由匡時拍賣,這既為中國藝術品回流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更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合作模式。
新模式與金融危機無關
此前,上海和北京的一些公司曾走出內地,將拍賣基地擴展至香港、澳門等地。此次雖然是將流散在日本的中國藝術品帶回中國,但跨國合作卻可被稱為國內拍賣公司華語圈外謀發展的第一例。
親和拍賣株式會社是日本第一大拍賣公司,也是日本惟一一家上市的拍賣公司,今年將迎來20周年;北京匡時則是在近年迅速崛起的國內藝術品拍賣業一流公司。日本可稱為除中國以外最大的中國傳統藝術品“倉庫”,從鑒真東渡開始,中國藝術品便作為使者傳播文化。日本的正倉院保存著唐代的珍貴文物,而在民間更有著無可計量的豐富藝術品。正是因為這一點,無論是中國國內的藝術品拍賣公司,還是以蘇富比為代表的國際拍賣公司,都將日本作為征集中國藝術品的重要渠道,“日本回流”也一度成為體現中國藝術品身價的標簽。
中國藝術品并不在日本親和拍賣的主營項目之中,過去幾年,經常有客戶拿來中國藝術品,僅因為沒有這個項目,機會擦肩而過。他們以敏銳的商業嗅覺體會出在全球華人的強大平臺之上,中國市場及中國藝術品的潛力,早已著手深入中國的各項工作。日本親和并不把合作看成單純的為匡時征集拍品,而把這項工作當作公司新開展的一項業務。這樣的拍賣可以說是兩家公司一起做的,親和負責征集,匡時則要尋找買家,各自對承擔的工作負責。匡時及親和的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均表示,此次合作與去年下半年開始的金融危機毫無關系,就各自的發展戰略而言,都是必走的一步。
將與國際拍賣“分羹”
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依然面臨著珍罕藝術拍品的“貨源”之爭。匡時拍賣總經理董國強告訴記者,盡管親和拍賣沒有經營過中國藝術品,但這個公司在日本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和公信力,這一點是國際拍賣公司都沒有辦法相比的。“我有信心在日本市場和國際拍賣公司爭奪資源,而不再是和國內公司爭奪。”一位業內人士坦言,蘇富比和佳士得在日本也只是通過行家拿貨,私人藏家和民間機構他們很難打進去,但本土拍賣公司親和有這方面的能力。
在此次合作中,匡時有著對中國藝術品專業鑒賞及強大買方市場的優勢,而親和則可以取得一貫嚴謹認真的日本民眾的信任。無論是就日本這個征集地而言,還是對中國這個交易平臺來說,“強龍”與“地頭蛇”的身份雖然是可以互換的,但卻是一次優勢互補的“龍”與“蛇”的合作。
另一方面,中國國內的藝術品拍賣公司在經歷十多年的發展后,也面臨著一種困擾,即是否要將觸角深入到全世界各個角落才能成為真正強大的交易機構。也許,開拓出一種有別于國際化公司和本土化公司的全新經營模式,是此次合作更為深遠的意義。
合作之路異常曲折
近年來,亞洲拍賣行業之間的交流不斷增加。匡時拍賣總經理董國強在日本東京的發布會現場表示,此次合作是兩家公司在國際化視野里,通過專業和資源的優勢互補使雙方經營范圍更寬更廣,期待這種戰略合作使兩家公司得到跨越式的發展。親和拍賣株式會社社長倉田陽一郎則認為,北京正在成為世界藝術品的中心,日本方面普遍看好中國市場,合作是公司拓展中國市場一個重大舉措,并將以此為契機,與匡時探索更多的合作空間。他們都表示,雖然目前的合作是以中國傳統藝術品為主,也希望將來在其他項目上加強合作。
合作經歷了較長時間的交涉,作為上市公司的親和拍賣任何工作都需要有法律文件的支持,但在海外征集拍品入境時免關稅等問題上,匡時卻無法拿出相應的法律文件,中國法律法規的滯后和模糊不清給雙方的合作設置了障礙。國家工商局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明確藝術品拍賣公司應該劃歸在哪個行業。目前藝術品拍賣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微小,有關法規的完善尚未被提上日程,很多事情只能憑經驗和慣例運作,沒有法律依據。
更令人擔憂的是,中國買家的付款習慣。在日本,不會有人不在規定期限付款,但在中國春拍時成交的拍品到秋拍仍未付款并不稀奇,甚至有人會拒絕付款或“人間蒸發”,這很可能造成藝術品成交后來自日本的委托方無法按時拿到拍賣款項。“價格很高的重要拍品我們也會依照國際慣例與親和方面協商,由他們去和委托人協商付款期限。”董國強告訴記者:“我們必須要有資金上的準備,以防買家不付款或者拖延付款時,確保匡時不會違反雙方合作的各項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