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梁鐘榮
作為中國最大的光伏發電項目,甘肅敦煌10兆瓦并網光伏發電項目已經進入沖刺期,緊隨其后的是地方及中央更大的光伏發電投資規劃,而隨之破爐而出的政府補貼與電價厘定難題則成為業界關注的大規模啟動國內光伏發電市場的核心要義。
“目前已經有38家企業參與了敦煌1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的招標,計劃于3月20日開標。”敦煌市發改委能源處主任趙平乾告訴記者,參與投標的38家企業,分為丹麥與德國2家國際企業與36家國內企業;國內企業之中,既有中電投、華能等五大發電集團,亦有無錫尚德等太陽能企業。
在敦煌10兆瓦光伏項目啟動同時,中國科學院于1月中旬高調宣布啟動“太陽能行動計劃”,稱舉全院之力,聯合全國相關科研力量,分三個階段實施計劃:2015年分布式利用、2025年替代利用、2035年規模利用,使在2050年前后太陽能成為我國重要能源。
“項目之外另有政府扶助難題,在這一塊,政府補貼與電價厘定都要跟上。”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光伏專業委員會主任趙玉文對記者如是表示。
敦煌10兆瓦項目啟動前后
甘肅敦煌10兆瓦并網光伏發電項目距敦煌市區13公里,占地100萬平方米,總投資約5億元,年均發電1637萬千瓦時。
“由于這個項目為國家光伏發電的示范性項目,意義極為重大,所以招標活動由國家發改委來負責,地方主要做配合工作。”趙平乾說。
資料顯示,截至目前中國政府僅批準了三家太陽能電站示范項目,除卻該敦煌項目外,另有1兆瓦的上海市崇明島項目、255千瓦的內蒙古鄂爾多斯項目。
趙平乾回憶,建設敦煌光伏發電項目的想法于21世紀初即開始萌發;2004年9月,甘肅省發改委在敦煌召開了《敦煌8MWp并網光伏發電系統建設預可行性研究報告》評審會,標志該項目正式啟動;2007年8月,甘肅省發改委委托甘肅匯能新能源技術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完成了敦煌10兆瓦并網光伏發電項目的預可研,并上報國家發改委。
其間的2006年,中濠新能源投資(北京)有限公司切入到該項目中,成為建設方。“后來由于投資額度太大,當時的太陽能政策亦尚不明朗,中濠新能源隨后退出。”甘肅省發改委人士證實,中濠新能源投資(北京)有限公司由遼寧友緣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與中濠東海升國際投資公司合資而成,“規模并不是很大”。
及至2008年3月,該項目被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列入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中,并于同年9月正式得到國家能源局復函,同意采取特許權招標方式建設敦煌10兆瓦并網光伏發電示范工程。
“各競標方已于1月中旬到選址基地進行了一次實地觀察,估計將于2月份在北京再召開一次招標吹風會,聽取各競標方意見。”趙平乾表示,根據國家能源局的復函,競標勝出方需在18個月內將此項目建成,同時擁有25年的特許經營權。
兩大解決路徑
在敦煌1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之后,各省紛紛提出興建世界級大型太陽能發電站的計劃。以云南與青海為例,云南省要在昆明開工建設國內最大的并網光伏電站實驗示范項目,總裝機容量為166兆瓦;青海省手筆更大,宣布將在柴達木盆地建設總裝機容量為1G瓦(1000兆瓦)的電站。后者如若全部建成,將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并網光伏電站。
然而,目前的現實是,雖然中國貴為世界第一的光伏太陽能電池生產大國,但95%的產品均銷往國外,僅有5%左右產品留予國內,造成產業與市場的脫節。國內光伏市場遲遲沒有啟動,與中國尚未通過對太陽能發電的補貼政策、電價厘定法規相關。
“中國暫未啟動此市場的原因之一,是目前技術條件下,補貼太陽能發電代價過于高昂。”一位公司高管介紹,崇明和鄂爾多斯兩個示范項目,每發1度電,政府需要補貼4元錢。據此計算,太陽能發電每千瓦時成本為普通居民用電的8倍以上。
不過該高管也表示,這主要是因為以前的技術不成熟,而今已不需要那么多的補貼了。由于金融危機的發生,占據太陽能電池70%成本的硅料價格、基建成本等均已大幅下降,“就基礎情況而言,現在補貼2.5元/度電即可。”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在江蘇常州舉行的“第十屆中國太陽能光伏會議”上表示,國家還即將對推廣太陽能光伏發電予以適當的財政補貼,具體補貼標準正在由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和財政部等部門進行協商。
另一方面,雖然2007年9月國家電監會就頒布了《電網企業全額收購可再生能源電量監管辦法》,但目前對于并網發電還沒有一個具體可以執行的“成本加合理利潤”的上網電價,至今采取“一事一議”的并網價格。
“目前國家有關部門正在對太陽能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法》積極醞釀,近一兩年內即有望正式出臺,目前實施《上網電價法》的條件已經成熟。”趙玉文說。
在趙玉文看來,《上網電價法》是把我國光伏發電的份額從百萬分之一向百分之一過渡所啟動實施的法規,以銷售電價為例,一次性向用戶平攤光伏發電成本,只要每度電平攤六厘錢,可持續使用15年。或者采取分期平攤,第一次平攤1厘,以后每兩年增加1厘,到第15年也已足夠。而我國近年來由于煤炭漲價等因素,電價上漲每年均超過1.25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