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軍比張明大三歲,皮膚黝黑,身材魁梧,高中畢業后在當地一家汽配廠打工,2005年開始外出闖蕩,輾轉于湖北、東北、廣東各地,販過蔬菜,做過建筑,此后一直在各地橋梁工地做焊接。2008年11月,當失去工作的張明投奔過來的時候,這對親兄弟已經4年沒見面了。
兄弟兩人的境況都不好。隨著工廠倒閉,越來越多的失業者來到工地,包工頭分派給張軍的工作越來越少,大部分時間只能閑逛,張軍和張明最終決心離開這個傷心地。
12月13日上午,當2174次列車駛過武漢長江大橋后,家鄉已經近在眼前了。張軍、張明和列車上幾乎所有人都打起了精神,喧嘩聲、嬉鬧聲在整個車廂此起彼伏。張明、老林各自點上一支煙緩緩地吸著,望向窗外。張軍則開始洗臉、梳頭,讓自己顯得更精神抖擻一些。11點30分,經過漫長的19個小時顛簸后,2174次列車終于停在了湖北棗陽破舊的火車站內。
張軍在這個縣級市內擁有一套房子,那是6年前在親戚鼓動下東拼西湊買下的。房子在鄰街的一處破舊樓房的五層,從外表看這個七層小樓早已年久失修。張軍家里的陳設十分簡單,一臺老舊的康佳電視是最主要的電器。2008年初,張軍曾計劃好好干一年,買一臺冰箱和一臺電腦,現在,這些計劃顯然要放棄了。
進門的時候,張軍的妻子魯萍正忙著做飯,5歲的兒子張啟卓一下撲到爸爸懷里。魯萍身有殘疾,以前和張軍是汽配廠的同事,在一次機器事故中失去了一只手,現在在棗陽一家紡織廠工作。這天上午,魯萍剛剛領到700元錢—這是她3個月的工資。
壞消息是,魯萍的工廠也由于沒有新的訂單已宣布歇業停產,員工放一個季度的長假。這基本意味著她也失去了工作。
沉重的家庭負擔早已讓這對夫妻的生活捉襟見肘,而今卻更是雪上加霜。兒子目前一個學期的學費是500元,張軍本來希望2009年讓他上一所好的小學,但由于夫妻都是農村戶口,需要交納3000元的借讀費。張軍的岳母和他們住在一起,但卻是位精神病人,也需要陪護和照看。這些不菲的開支沖淡了張軍回家的喜悅。
張軍外出打工的時候,家里全靠魯萍一個人料理,不僅要照顧孩子、老人,而且還要上班。即使是最節儉的預算,每個月花費也在600至700元。按照張軍的想法,自己每個月的收入必須在1500元以上,否則生活不可能有希望。
“壓力太大了。”張軍告訴《環球企業家》。雖然只有30歲出頭,但他看起來就像是即將被生活壓垮的中年人了。
張明的處境并不比哥哥輕松。由于長年在南方打工,張明在城里沒有住所,必須回農村與父母一起住。從棗陽市區向東南40里,便是他們的家鄉陳升鎮羅寨大隊。中午時分,在通向家里的一條土路上,張明的父親張明禮早已駕駛著手扶拖拉機在這里等候兒子歸來。
張明的家在村莊盡頭,一黑一白兩條狗在門前徘徊,低矮的圍墻讓土黃色大門略顯頹敗,周圍田地里是一捆捆傾倒的棉花稈。兄弟倆出去打工的時候,家里的十多畝地全部交給張明禮耕種,這個家庭最重要的生產工具就是那臺手扶拖拉機。4個月前,張軍的母親在高處揀雞蛋時不慎摔了下來,脊柱摔斷,現在只能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活。
院門口左右兩側是兩間耳房,一個用作廚房,另一個是張明父母的臥室。在這個狹小的只有十來平方米的空間里擺著一張床和一臺17寸的似乎總也看不清圖像的彩電,床上的被褥凌亂地堆在一起,光線黑暗,潮濕冰冷。
張明的妻子兩個月前就回到了這里,父母特意騰出正房給張明夫妻居住。為了慶祝一家人團聚,張明禮狠下心花1000元買了一頭豬準備過年。
“不打工了,雖然回家也能堅持一段時間,但我的壓力其實更大。”張明說。他已經不愿留在農村了,覺得自己已經完全不適應農村的生活。他最大的壓力是攢夠錢在城市買一套房子,這是所有人對他的期望。
種地致富在這個鄂西北的貧困鎮仍然是不可能的。在羅寨大隊,40多戶人家散落在周圍的幾個丘陵地帶,全村200多人共有300畝土地,人均土地1.6畝左右,這只能解決溫飽問題,大部分年輕人不得不外出打工賺錢。
張明禮說,家里共有10畝地,每畝年收入接近1000元,其中成本就要占一半,一年種地的收益只有約5000元。如果張明夫妻在家務農,就意味著5000元要養活4個人。
這天下午,張軍的舅舅過來串門,知道張軍也失業了,有點失望。“你還想賺多少,搞來搞去,連個鬼都搞不到!心太野了。”舅舅罵他。張軍不想爭吵,聲稱明年若找不到好工作,500元一個月也干。而僅在1年多前,因為熟練勞動力短缺和勞動法規的監管加強,中國產業工人的工資還在不斷提高。
土地的希望
曾經意味著人生全部的農村世界,在張軍張明兄弟兩人的眼里已經不可避免地縮小了。回家后的第二天,張明的主要活動就是陪三歲的女兒玩,他似乎樂得在家里休息整個冬天,待到春節后再去北方打工。“在農村能做什么呢?我和大哥都不會種地,過些年家里的10畝地我們準備出租給別人。”張明說。
這的確是一個現實難題。陳升鎮屬丘陵地帶,地理位置十分偏僻,交通不便。目前,整個陳升鎮沒有工業和任何一家工廠,農民均依靠土地為生,主要作物是水稻、棉花和小麥。“鎮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只有100萬,需要國家每年撥款1000萬補貼農民并支付公務員工資,你可以想象這邊的工商業是多么不發達。”陳升鎮財政所汪克昌告訴《環球企業家》。在這個約4萬人的小鎮上,90%以上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汪的兒子就在深圳富士康集團上班。
留在土地上的耕作者幾乎是清一色的中老年人,他們的消費能力、消費需求十分有限,傾向于自給自足,無法支撐年輕人創業。“我是攢了一部分錢,有不少工作經驗,但用它在農村做生意,風險還是太大。”張明認為,繼續外出打工仍然是最現實的選擇。
不過,目前已經有1/3的外出打工的年輕人提前回到了家鄉,接近5000人。21歲的胡兵是其中一位,兩個月前,他因玩具廠破產從深圳回來,每天的生活就是四處閑逛。他告訴《環球企業家》,雖然在城市里見過很多新事物,也有很多新想法,卻不敢實施—幾個月前,鎮上新開的一家溜冰場倒閉了,一家拉面館經營不到半個月也撤走了。
和胡兵一樣,眾多返鄉農民工目前典型的生活狀態是,每天三五成群,一起打麻將、吃飯、上網,或者騎著摩托車四處閑逛。最流行的事情是考駕照,爭取學得一技之長。“我們仍準備外出打工,賺多賺少總能比種地賺得多些。”胡兵說。
不過,這些年輕人歸來已經讓陳升鎮在潛移默化中有了些新意,甚至潛藏著許多生機勃勃的跡象。在鎮上惟一一條不足1000米的街道上,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的營業廳和代理點林立,正推出最新的促銷措施。TCL、海爾、海信、創維、美的等中國家電品牌也在這條街上建立了專賣店,希望借助家電下鄉擴大農村市場的銷售。飾品店、女子護膚店、婚紗影樓、太陽能熱水器專賣店、小型超市等城市生活的影子已經出現。而鎮上僅有的兩家網吧正出現前所未有的火爆景象。
對于這些沾染了濃厚城市生活氣息的歸鄉的年輕人來說,除了繼續外出打工外,選擇留下,或許能成為改變中國農村面貌的一個新契機。他們帶回來的新消費需求和生活方式,將創造出更大的商業機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劉守英認為,解決返鄉農民工問題的可取方法,一是讓部分農民工進入城市定居,二是中央與地方拿出資金加強農民工培訓,轉變工業布局,支持農民工留在當地創業、工作。
2008年12月14日,國家發改委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中央新增1000億元投資將主要投向農村,加大農村的民生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一周之后,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重慶考察農民工返鄉情況時表示,要增加對農民工培訓的經費,培訓的目的就是就業,必要時就業可以根據不同工種適當延長不同時間。
地方政府針對農民工返鄉的扶持措施也在迅速醞釀。張軍、張明返鄉當天,湖北鄰近的江西省出臺了“做好返鄉農民工就業和接續社會保險關系”的若干措施,在全省開展免費技能培訓,建立返鄉農民工信息登記制度,舉行大型農民工就業招聘會,提供自主創業小額貸款。
不難想象,未來可能在全國展開的針對返鄉民工的政策扶持與引導,勢必將改變許多人的選擇。如果有更多年輕農民工可以留在農村,依靠政府出臺的各種政策扶持與優惠,一個更為生機勃勃的新農村經濟值得期待。
張軍回到家鄉的第二天,12月14日,他就開始聯絡湖北孝感的一位親戚,將3000元錢匯給了對方,希望合伙做蔬菜生意。15日,他們的第一車蔬菜已經從孝感出發運往重慶,張軍也在這一天出發前往孝感考察蔬菜市場。“聽說重慶有大量農民工回去,他們肯定有蔬菜需求,只要每斤菜有1毛錢的利潤,這個生意就能做。”站在蕭瑟的冬日陽光里,張軍說,他已經想好了兩種選擇,如果不再外出打工,就在當地做蔬菜生意,留在這個充滿新希望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