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定之
一、30年農村金融改革發展歷史成就
中國經濟改革從農村起步。30年來,中國農村經濟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伴隨這一偉大的歷史發展進程,農村金融改革逐步走向深入,體制機制建設成效顯著,服務“三農”功能明顯增強,為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一是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從“大一統”框架到多元化、多層次發展。農業銀行面向“三農”的股份制改革開始實施,農業發展銀行“一體兩翼”業務發展格局初步形成,農村信用社產權結構、經營機制和服務效率發生重大變化,各類資本投資設立的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涌現,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掛牌開業,以股份制主導、政策性與合作制為補充,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廣泛參與的多元化、多層次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初步建立。
二是農村信貸資金從國家計劃供應到按市場原則優化配置。農村信貸資金的財政劃撥和計劃供應體制機制徹底打破,信貸規模由總量的指令性控制和層層下達指標,逐步轉向總量的指導性控制并根據風險指標實施市場化調節。農村商業性金融機構經過持續改革,公司治理架構初步建立,經營機制發生重大變化,風險管理明顯改善,支農資金由事前計劃、定向投放,逐步發展到適度錯位競爭、按客戶需求和市場信貸條件實施商業化配置,農村信貸資金市場化配置程度和配置效率顯著提高。
三是農村金融服務從簡單的“存貸匯”到多元化拓展。農村金融服務創新從無到有、由點到面,持續向縱深推進,形成了以農村小額貸款、本外幣結算、銀行卡等品種較為豐富的產品體系,貸款上柜臺、ATM、網上銀行等較為便捷的服務方式,以及共同體擔保模式等符合農村實際的有效擔保途徑,政策性農業保險廣度和深度逐步拓寬,農村金融服務的可得性、便利度明顯改善。
四是農村金融基礎服務體系從各個機構的分散運行到系統性整合完善。農村地區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創建成效顯著,農戶信用檔案和信用評價系統電子化建設啟動,覆蓋全國、功能完善的現代化支付系統和支付手段逐步向農村金融機構延伸,農村金融知識宣傳教育加強,農村信用環境逐步改善,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資金匯路日趨暢通,“三農”支付日趨便捷。
五是農村金融監管從一般財政性管理到專業化的外部監管。農村金融分業經營、分業監管體制框架初步形成,明確了“管法人、管風險、管內控、提高透明度”的監管新理念,踐行“準確分類―提足撥備―做實利潤―資本充足率達標”持續監管思路,農村金融監管制度逐步完善,分類監管和差別監管措施充分運用,上下集成聯動以及內部現場與非現場監管協作機制暢通,農村金融監管有效性明顯提升。
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的30年,是順應農村市場經濟體制建設要求逐步由計劃向市場轉軌的30年,是適應農村經濟階段性發展特點支持“三農”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30年,是立足縮小城鄉差距支持廣大農民群眾從擺脫貧困到致富奔小康的30年。經過30年的改革發展,農村金融已由最初的動員儲蓄、提供結算便利,逐步發展為配置“三農”資源、調節農村經濟、分散農業風險、打造誠信環境的重要行業。截至2007年末,全國縣域金融服務網點為12.4萬個,縣域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9.1萬億元,占全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的23.4%。截至2008年9月末,銀行業涉農貸款余額7.2萬億元,占全部貸款余額的22.8%,其中農戶貸款1.6萬億元,農戶貸款覆蓋面達到34.6%,受惠農戶3億多;農業保險保費收入91.7億元,農作物承保面積3.4億畝,承保大小牲畜3700萬頭(只),承保家禽2.9億羽(只),為支持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二、30年農村金融改革發展基本經驗
30年來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有這樣幾條基本經驗特別寶貴:
農村金融改革發展必須堅持服務“三農”的根本宗旨。金融體制改革必須服從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三農”問題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我們黨面臨的一個重大社會問題。改革發展農村金融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持續改進和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支持“三農”持續健康發展,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三農”經濟的發展,也為農村金融改革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和廣闊空間。立足和著眼于經濟發展全局,主動服從和服務于“三農”發展,是我們研究農村金融改革發展問題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一點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
農村金融改革發展必須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發展特點。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農村經濟社會發生深刻變革,體制、機制、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點。農村金融的機構布局、功能定位、產品服務等各個關鍵環節和重要方面,只有主動適應這個階段性的歷史要求,統籌加強對農業產業鏈各市場主體的金融服務,協調支持種養加、產供銷各個環節正常運轉,積極培育潛在的市場和客戶群,持續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現代農業發展,整個農村金融體系才更具活力和生命力,農村金融機構及業務發展才更具持續性。
農村金融改革發展必須堅持市場化主導方向。市場經濟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活力與效率。隨著我國農村經濟市場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日益成為整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著力推進農村金融體制、運行機制和外部環境的市場化建設,積極構建健康而富有活力的農村金融體系,在謀求短期利潤最大化的同時更加注重追求長期利益的可得性,更好地發揮農村金融在配置資源、調整經濟結構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農村金融改革發展必須堅持創新。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的30年,本質上就是不斷創新與進步的30年。無論是體制、機制,還是組織體系、金融工具、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都進行了大量的創新實踐,有力地推動加快了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的進程。面對全新的經濟金融形勢,面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重任,面對不斷發展變化的農村金融需求,必須以更堅定的信心和更有力的舉措,全面推進農村金融創新,在防范風險基礎上,持續為農村金融改革發展注入生機與活力。
農村金融改革發展必須有配套扶持政策。農村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經營是農村金融服務可持續的前提和基礎。農業的特殊性和農村經濟的弱質性,帶來“三農”金融服務風險大、成本高、收益低等問題,客觀上與金融的商業化運作之間存在一定矛盾。對農村金融這種市場失靈的領域采取扶持性政策措施是各國的普遍做法。必須從我國實際出發,進一步加快構建科學有效的正向激勵和引導機制,努力實現農村金融業務運作的商業可持續,有效提高農村金融機構支農服務的積極性,確保農村信貸投入的可持續增長和農村金融服務的可持續改善。
農村金融改革發展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原則。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東中西部乃至同一省份內的不同地區差異很大,同為當地金融機構的風險狀況、管理水平、隊伍素質也都參差不齊。這樣一個基本國情,既需要我們在宏觀層面上作出符合“三農”發展階段性特點的制度安排,更需要兼顧微觀層面的差異,充分尊重基層首創精神,走因地制宜的改革發展路子,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各地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探索符合當地農村實際的多種改革模式和科學發展方式,實現當地金融與經濟的有效對接和良性互動。這是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的一條重要經驗。
農村金融改革發展必須堅持防范金融風險。金融風險突發性強,涉及面廣,危害性大。農村金融是金融體系中最為薄弱的環節,機構數量種類多、性質差異大,整體資產質量差、管理水平低,現實風險和潛在風險都比較突出。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始終把防范風險作為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的重要保障,防止在發展中埋下危險的種子。要堅持風險為本,切實強化金融監管,嚴格市場紀律,維護公平競爭,保護農村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確保農村金融持續健康安全發展,有效維護農村金融乃至整個金融體系和農村經濟社會的安全穩定。
三、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實現農村金融又好又快發展
當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深刻變革的關鍵階段,抵御國際金融危機、有效擴大內需又賦予農村金融工作新的使命和任務。做好新時期新形勢下的農村金融服務工作,必須要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完整、準確、嚴格地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著眼加快城鄉二元結構轉換和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大局,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力爭在農村金融服務的重大問題和關鍵環節上取得實質性突破,努力探索中國特色現代農村金融發展道路。
一是加快建立健全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堅持城鄉統籌發展,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多層次發展需要,加快構建分工合理、投資多元、功能完善、服務高效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大力推進城鄉金融結構的優化調整,鼓勵各類資本到農村地區設立機構、開辦業務,實現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協調發展。在政策性金融方面,按照專業化農業政策銀行方向加快推進農業發展銀行改革,全面承擔起農業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長期、微利甚至無收益“三農”項目的政策性信貸支持,顯著擴大政策性信貸投放規模;加快建立政策性保險制度和省級機構體系,完善商業保險和政策性保險連接機制。在商業性金融方面,抓緊推進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建立現代金融企業制度,規范發展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積極引導其他商業性金融機構到農村開展業務。在合作金融方面,鼓勵在農民專業合作社基礎上發展真正意義上的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允許從金融機構融入資金,面向社員提供金融服務。
二是加快建立健全農村金融市場體系。堅持特色化發展,適應農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需求,加快構建規制科學、競爭適度、運行高效的農村金融市場體系。在農村信貸市場方面,在適當時機放開貸款利率上限,鼓勵商業性金融業務探索差異化、特色化的市場定位和發展模式,引導開展金融服務的自主創新、錯位競爭與業務合作,提高農村信貸市場活力與合力。在農村保險市場方面,加快建立農業再保險和巨災風險分散機制,完善農村保險服務網絡和銷售渠道,鼓勵和支持商業性保險機構發展涉農保險業務。在農村資本市場方面,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資本市場籌集資金,逐年增加中央國債運用于“三農”的比重,支持政策性銀行發行支農金融債券,完善農產品期貨品種和信息披露制度。加快建立農村金融服務創新政策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基層創新的內在積極性,促進豐富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
三是加快建立健全農村金融基礎服務體系。堅持全面協調發展,適應提高農村金融機構運行效率需要,加快構建農村擔保、征信、支付清算、教育培訓等農村金融基礎服務體系。在信用體系建設方面,繼續大力推廣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評價制度,加快建設全面覆蓋農村信貸領域的全國信貸登記系統,嚴厲打擊逃廢金融債務行為。在農村擔保體系建設方面,積極探索農用土地和農村宅基地抵押的有效方式,支持各類資本設立農村擔保機構,大力培育具有擔保功能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快建立農村不動產抵押登記和交易制度。在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進一步延伸支付清算網絡在農村的輻射范圍,完善支付結算品種,拓寬支付服務渠道。在農村金融隊伍建設和金融知識普及教育方面,全面實施農村金融從業人員資格認證制度,加快建立科學的農村金融高管人員評價考核、選拔任用和流動機制;盡快將金融基礎知識納入國民義務教育體系,廣泛宣傳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
四是加快建立健全農村金融政策扶持體系。堅持可持續發展,適應引導更多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入農村的需要,本著歷史問題歷史對待、政策問題政策解決的實事求是態度,抓緊建立以財政和稅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金融政策扶持體系。在財政政策上,核心是“多予”,重點是建立農業貸款貼息政策。加快制定出臺農業貸款貼息辦法,發揮“財政小補貼撬動信貸大資金”的政策效應。在稅收政策上,核心是“少取”,重點是加大稅收減免優惠。加快建立以縣域機構和涉農貸款投放雙層緯度的稅收減免制度,適當擴大所得稅優惠范圍,并予以長期化、制度化。在貨幣政策上,核心是“放寬”,重點是完善差別準備金制度。根據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占全部貸款的比重,按年度設定并動態執行相應的準備金率。要堅持統籌區域發展,對欠發達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采取導向性更強、力度更大的差別化扶持政策,支持當地農村金融加快改革發展,促進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五是加快建立健全農村金融監管體系。堅持安全發展,適應維護農村金融和農村經濟社會穩定需要,建立健全分工明確、協調順暢、運作有效的農村金融監管體系。按照“誰批準、誰監管”的原則,明確各類金融企業的監管主體,改進監管方式方法,合理配置監管資源,落實監管責任。繼續實施農村金融機構的分類監管,建立健全監管指標體系和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對不同類別和不同風險的農村金融企業實施差別監管措施。加強對農村金融機構支農服務的監管考核與評價,強化金融機構支持“三農”的社會責任。抓緊建立覆蓋所有存款類農村金融企業的存款保險制度。建立具有激勵約束作用的農村金融機構分類糾正和處置制度安排,實施市場兼并為主、強制推出為輔的市場退出政策,暢通市場退出渠道,提高整個農村金融體系健康度。
學習時報
相關專題: